在越剧发展的百年长河中,表演艺术家毕春芳创造的毕派艺术,因其飘逸潇洒、松弛自然的表演和明朗豪放、流畅自如的唱腔而在越剧界独树一帜。这是宁波人创造的惟一越剧流派。
据越剧之家公众号,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派艺术创始人——毕春芳于2016年8月14日上午八时二十五分在上海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0岁。
闻此噩耗,许多戏迷在朋友圈都感慨太突然,难以相信。7月13、14日,戚毕弟子共聚一堂为毕春芳老师贺九十大寿於上海天蟾逸夫舞台。愿毕春芳老师一路走好!在天堂和戚老共同搭档!
毕春芳,1927年7月14日出生于宁波仇毕村,从小酷爱戏剧艺术。她12岁即进“上海鸿兴舞台”科班学艺,三年满师出科后,先后同邢竹琴、王文娟、裘爱花、金艳芳等搭班。1946年间参加徐天红组织的“天红剧团”,1948年参加由袁雪芬领导的“雪声剧团”,1949年进“东山越艺社”与范瑞娟、傅全香合作。1951年起在“上海合作越剧团”与戚雅仙长期合作。
她在唱腔和表演上向范瑞娟学习,后又吸收了尹桂芳的某些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唱腔形成独自的风格,被公认为“毕派”。成功塑造了《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三笑》中的唐伯虎《血手印》中的林招德、《林冲》中的林冲等。
2009年4月26日、27日,宁波曾举办系列活动,庆祝毕春芳从艺70周年。当时83岁的毕春芳回乡进行了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欢聚。宁波晚报曾对此进行报道。
据报道,毕春芳知道家乡要为她举办这个活动,连着好几个星期都心情很不平静。1989年她曾经在上海有关部门的力邀下,举办过从艺五十周年演唱会,“那时我就想,这辈子心满意足了。可是,没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还这么惦记我,20年后为我举办这样大的活动,不但举行研讨会,还出画册,举办折子戏专场,实在是太感谢了。”
尽管一直生活在上海,但毕春芳告诉记者:“我文革前经常到宁波演出,文革开始后离开舞台我来宁波少了,不过,上世纪80年代我重返舞台后,几乎每年都来宁波演出一次,有一次演《玉堂春》,观众甚至背着铺盖来排队买票,最后不得不规定凭户口本一人只能买3张。当时,我和戚雅仙都50多岁了,看了这样的场景感动得不得了。”
2009年4月26日晚在逸夫剧院举行的毕派艺术折子戏专场演出是毕派一次难得的“全家总动员”。
作为越剧五大小生流派之一,毕派门下可谓“桃李满天下”,杨文蔚、杨童华、丁小蛙、孙建红、戚小红等弟子都是各地专业剧团里的“台柱子”,不过平时见面的机会不多。昨晚,她们悉数到场,以《血手印·花园会》唱段拉开序幕,《王老虎抢亲·戏豹》、《白蛇传·订盟》、《卖油郎·叹更》、《玉堂春·游园》、《光绪皇帝·瀛台会》等9个经典唱段先后上演,几乎将毕派传统经典剧目“悉数打尽”。
毕春芳在50多年的舞台实践中,出演了100多部剧目,塑造了100多个人物,创立了属于自己的流派。在毕春芳从艺七十周年艺术研讨会上,毕春芳在静安越剧团时的同事、著名越剧音乐家贺孝忠表示,毕春芳“做人低调,艺术高调”,“毕春芳与戚雅仙合作50多年,两人亲如姐妹,从不计较,从不争吵,现在有哪个演员能做到?哪怕做到她的十分之一,也很了不起了!”上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陈达明对此也有同感。我省著名戏剧理论家李尧昆对毕春芳低调的为人也大加赞赏,他认为,毕派的形成离不开戚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所以,我认为戚派和毕派的弟子都应该是毕老师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