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甬生 > 媒体关注
诺奖热门作家多克托罗逝世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5年07月23日 09:13

  E·L·多克托罗

  7月21日,美国著名后现代派小说家E·L·多克托罗(E.L.Doctorow)因肺癌并发症在纽约逝世,享年84岁。7月2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推特上向他致敬,称“多克托罗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书教会了我很多,世人将永远怀念他。”

  多克托罗以历史小说闻名于世,小说巧妙地将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融为一体,风格独树一帜,曾被誉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富才华、最具创新精神和最受仰慕的作家之一”。这些年,多克托罗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如今,他不可能得到这个奖了。E.L.多克托罗(1931年1月6日— 2015年7月21日)

  大学主修哲学,做过图书编辑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多克托罗发表了12部小说、三卷短篇小说、一部舞台剧、以及诸多时评文章。虽然算不上高产作家,但他的作品却颇获好评。他和菲利普·罗斯、托尼·莫里森、约翰·厄普代克等文坛巨匠一起赢得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富才华、最具创新精神和最受仰慕的作家之一”的美誉,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

  此外,多克托罗还摘取过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克纳笔会奖、美国艺术暨文学学院和国家艺术暨文学学会文学艺术奖,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评论家奖,并入选约翰-赛门-库根汉学会会员,还荣膺美国总统颁发的国家人文科学奖章。他的剧作《餐前酒》还曾入选纽约莎士比亚节首演。

  多克托罗于1931年1月6日生于纽约市。父母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移民。他自称来自中下层的文化世家,具有社会主义意识。他家里的书架经常摆满名作家的著作,如杰克·伦敦的《铁蹄》和《阶级之战》、不可知论者罗伯特·英格索尔对《圣经》的评著和赫伯特·斯宾塞的哲学和心理学专著。

  1948年,多克托罗从布朗克斯中学毕业后考取俄亥俄州的肯尼恩学院,想跟著名的诗人和新批评派的主将J . C.兰塞姆学习。但他主修的是哲学,而不是英文写作。“从大学时代开始,我就一直对那些没有标准答案的主流哲学问题感兴趣。”近日接受《卫报》采访时,他这样说道。

  1952年从肯尼恩学院毕业后,多克托罗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读英国戏剧。1953年至1955年,他参加美国军队被派到德国服役。退伍后,他本可以回去继续研究生学习,但家庭经济困难,他便设法自谋出路,打过杂工,到纽约一些影视公司当编辑,看剧本,一天看一本,每周7天,看是否适合改编为电影或电视。

  在这期间,多克托罗阅读了大量西方小说。他曾表示,这段阅读经历激励他写成了处女作《欢迎到哈德泰姆斯来》。

  1959年经朋友介绍,多克托罗到新美洲图书馆任助理编辑,图书编辑工作一做就做了9年。1969年,多克托罗离开出版业,开始从事写作工作,还在犹太大学、加州大学欧文分校、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等校担任客座教授。

  “激进的犹太人文主义者”

  多克托罗曾说:“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能拿到什么书就读什么书。渐渐地,我不关心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而是关心故事是如何被讲述的。如何让故事呈现在纸上?所以我成为了一名作家。”

  与其他美国后现代派作家相比,多克托罗对美国现代历史的关注和对权力的抨击尤为突出。有人称他是个“激进的犹太人文主义者”,他以此为荣,并曾对一位访问者说,“如果我不属于这个传统,我一定要申请加入它”。

  1960年,多克托罗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欢迎到哈德泰姆斯来》问世,小说描写一个外来的坏人几乎毁灭了达科他州小镇哈德泰姆斯。小说吸引了不少读者,还卖给好莱坞拍电影。但第二部长篇小说《大如生活》直到1966年才问世。它描写纽约出现了比帝国大厦还高的裸体巨人,使市民感到恐慌和不安。然而,多克托罗对科幻小说的尝试却令人失望。

  帮助多克托罗赢得文坛地位的是他在1971年发表的第三部小说《但以理书》。翌年,该书荣获古根海姆奖,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并在198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银幕。《卫报》将这部小说称为“杰作”,他本人也因此被《纽约时报》评为“一流的美国作家”。

  多克托罗选择1950年代初轰动全球的罗森堡夫妇因所谓“间谍罪”被处死的真实政治事件作为全书故事的核心,引起了美国广大读者的共鸣。它仿佛是1960年代美国社会的缩影,巧妙地展示了美国政府卷入越南战争,迫使大批青年去当炮灰,草菅人命专断独行的弊病。

  1975年,多克托罗出版《爵士时代》,该书堪称他的代表作,在美国《世纪文库》评选的20世纪百部英文小说榜上名列第86位。

  1985年,多克托罗另一部代表作《世界博览会》问世,连续3个多月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榜。它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记述了男孩艾德加1930年代在纽约市的生活故事,很像一部真实的回忆录。虽无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充满了丰富生动的生活细节,尤其是其亲历纽约世界博览会(1939-1940)的过程,将纽约的街道、广场、公园、世博会的空前盛况,都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1989年,多克托罗又出版了重要作品《比利·巴斯盖特》。作品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露了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黑社会头目与官场的勾结和冲突、黑社会内部的相互残杀与对老百姓的掠夺。这些社会渣滓在经济危机的年代里重新泛起,作恶多端,危害人民,危害社会。作者对这些社会丑恶的抨击深刻有力,爱憎分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克托罗反对否定欧美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坚持文学创作不能离开社会生活。他曾说,“我从来都认为我的小说继承了狄更斯、雨果、德莱塞、杰克·伦敦等大师的社会小说传统。这个传统深入外部世界,并不局限于反映个人生活,不是与世隔绝,而是力图表现一个社会。近年来,小说进入个人住家,关在门内,仿佛户外没有街道、公路和城镇。我则一直留在门外。”多克托罗的小说在国内多有出版。比如短篇小说集《幸福国的故事》,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长篇小说《世界博览会》。另外,《拉格泰姆时代》、《大进军》和《诗人的生活》也有中文版。

  2014年,他的最新长篇小说《安德鲁的大脑》由兰登书屋出版。《安德鲁的大脑》由一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鲁和不具名人士的对话展开。但这并不是一部心理小说,跟多克托罗其他作品一样,小说中政治尤其是“后9·11”的政治隐喻随处可见。

稿源: 凤凰网  编辑: 孔庆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