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挑战、克服困难、破解难题-- 对于首次举办奥运会的中国而言,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七年间,北京、中国迎难而上、敢于胜利,不折不扣地兑现承诺。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是北京筹办奥运会以来所遇到的最大的危机。 时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的黄艳回忆说,面向全球进行的北京奥运会主要场馆的设计征集工作,当时进入到最为关键的时刻。为了避免中外专家们受到疫情侵袭,评审委员会把最重要的几次评审会移到海南举办……最终一个叫“水立方”的方案浮出了水面。四年后,这座奥运建筑以其梦幻般的造型震撼全球。 2008年,这个13亿中国人民寄予了无限美好憧憬、时值百年圆梦的奥运之年-- 1月份的雨雪冰冻灾害使南方大部分地区损失惨重;3月份“藏独”分子在拉萨制造“打砸抢烧”暴力事件;4月份奥运圣火境外传递多次受到干扰;5月份的汶川特大地震更是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奥运筹备工作面临巨大考验。 在这场地震灾害考验中,“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不仅与超越苦难、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找到了结合点,两者更在“人”的层面上,得到了空前的深入融合。 在火炬传递丽江站中,第一棒由汶川灾区的羌族女孩张紫兰和1996年丽江地震当天出生的纳西族男孩和震生共同完成。和震生的出生与成长,见证了丽江遭受地震灾难并在灾后重生的全过程;而在地震中成为孤儿的张紫兰,高擎奥运火炬,奔向前方…… 英雄的中国人民,不但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相反,在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下,挺起钢铁般的脊梁,转化成“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的实际行动,表现出不屈不挠的坚韧精神,激扬起空前巨大的凝聚力…… 七年一步一步奋斗,七年一点一滴积累。 交通、环保、安保……中国人民矢志不渝、勇于创新、不断改进,申办奥运会时作出的多项承诺逐一兑现。七年间,中国人民更加自信,中华民族的拼搏精神再次迸发,敢于胜利的脚步铿锵迈进。 增进理解、相互交流、促进合作的包容精神--中国微笑面对世界,坚定不移地汲取一切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奥运福娃”……从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口号到吉祥物,无不浓缩着鲜明的中国元素。 从开幕式创意构思,到奥运餐饮服务;从海外志愿者团队,到奥运歌曲征集……北京奥运会筹办过程中,始终闪现中外人士携手并肩的情景。 “水立方”外方主设计师、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协会特别终身会员约翰·贝尔蒙坦言,中外设计师关于场馆设计的审美取向,存在含蓄、平静与张扬、奔放两种不同的思路,“要说服对方并不容易。这是一次次思想的交锋,但更是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的过程。”令世界惊艳的“水立方”,正是中外设计师130多天激烈碰撞与交融的结晶。 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跨越时空的握手和对话。“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这是北京面向世界展示的真诚。 五环标志和“中国印”相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肤色发色各异的人们操着上百种语言,游走于大街小巷;新式地铁车厢里,英语报站声清晰纯正;在夜晚灯光映射下,“鸟巢”和“水立方”晶莹剔透,不远处的奥运村偶尔传出欢笑声……这时候的北京,和谐温馨,充满梦想,属于世界。 当今中国是开放包容的,北京奥运会筹办是开放包容的-- 开幕式创意构思团队、兴奋剂检测团队、奥运餐饮服务团队、志愿者团队、空气质量分析团队等,相继闪现中外人士携手并肩的情景。北京一直在努力证明,世界人民与中国人民一样,不仅是奥运会的缔造者和参与者,也是共同的分享者。 2007年1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北京奥运会及其筹备期间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规定》开始实施,得到了国际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积极响应。筹办奥运的中国展现出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 在同一个屋檐下、同一张餐桌上,东西方文化鸿沟轻易跨越。 “奥运人家”--北京什刹海南官房胡同39号,大学刚毕业的赵东彦用英语向前来参观的外国游客讲解这座院落的历史。 他指着正房中间挂的“福”字对来访的外国游客说:“美国宪法中规定人们有权利追求幸福,我们挂这个字也有此寓意。虽然文化不同,但我们的追求是一样的……” 奥运会--检验中国开放与包容的试金石。中国从容地展现着平和、开放、包容、优雅和坚定,将人类的又一次奥林匹克聚会变成一个遍是温馨、充满关爱的欢乐大家庭,让世界为之喝彩。 谦逊的态度、开放的姿态、宽广的胸怀和大国的风范,把奥林匹克精神的宝贵元素注入民族精神的新内涵,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葆蓬勃朝气。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乐于服务的奉献精神--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援手,无不展现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时代风貌 黄莉,居住在北京亚运村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和社区编织班的十六个姐妹,从奥运申办成功开始编织奥运作品,舞动的北京、福娃、“鸟巢”和“水立方”……为了使作品更为逼真漂亮,她们从选料到配色、从图案到成品下足功夫。 编织用的渔线,连起来能绕天安门广场十圈,使用的彩珠堆在一起,可以装满几大箩筐。她们不停地编,然后送人,再编,再送人,只因为一个共同的愿望:把作品送给有缘来亚运村的每一位外国朋友,让世界人民和我们一起感受北京奥运的快乐。 在奥运筹备的七年间,像黄莉这样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文明,自发加入到奥运宣传志愿者队伍中的普通人,不胜枚举。 一个万春亭,成为北京向外国人展示中国古老文化的一扇窗口。作为北海公园派出所的一名普通公安民警,刘文立已经能讲多种外语。“奥运会期间,我希望能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排忧解难。这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刘文立说。 过去的7年中,奥运会已经成为亿万中国人生活中重要内容。 10万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超过100万的社会志愿者,以其和善的微笑、人性化的服务和较高的专业素质得到了世界友人的赞许。 很多志愿者是在校大学生,这些满怀激情的年轻人,在北京及各协办城市的场馆内外从事着各种默默无闻的工作。有的在奥运村里打扫卫生,有的在媒体班车上当引导员,有的在场馆里维护秩序,有的就在厕所里为往来客人递送手纸……尽管赛场近在咫尺,他们却几乎无暇看上一场比赛。 在机场内外、地铁上下,公交站旁,在奥运村、新闻中心、媒体村,在各个社区、学校、商店…… 到处都有各种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被晒得黑红的脸庞,不时在烈日下流出汗水,甚至滴到地上。但他们脸上始终挂着微笑,热情、有礼、主动。在奥运村、媒体村,有时一些本不该他们做的事情,他们也都抢着去做,像帮人开门、搬东西……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说:“中国人民奉献奥运会的热情超乎想像。” 炽热的情感、跳动的脉搏、奔涌的热血、咸涩的汗水…… 七年筹办,七载辉煌。13亿中华儿女的心中涌动着多少难言的感动,眼中闪动着多少无语的自豪。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与奥林匹克精神的本质内涵高度契合、息息相通。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在为世界奉献了一次精彩体育盛会的同时,给中国留下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这为升华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契机和载体,必将转化为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成功 场地 编织 标志 彩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