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焰 京珠高速公路上“冻”弹不得的汽车长龙,终于驶动;滞留广州火车站的数十万旅客,终于或回到远方的故乡,或在人们热情挽留下异乡过年;湖南、贵州的大部分停电地区,终于驱走了漫长黑夜――当横扫南方诸省的罕见暴雪冻雨大势渐去,就连海外的媒体也在为“中国春节突破风雪围堵”心生感佩。 这胜利,来之不易!是胡锦涛总书记脱下棉衣搬起救灾物资的朴实身影;是温家宝总理攀爬山路探访抢险职工的雪地足迹;是连续抗灾26天后殉职的开阳县李彬们的身体透支;是奋战在冰天雪地里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和电力、交通、公安等部门员工冻伤的脸庞;更是在这场雪灾中守望相助、感动你我的普通百姓。 然而,这胜利,还只是“阶段性胜利”,容不得半点懈怠。 因为,我们依然“在路上”! 灾害并未终了。连日的狂风冻雪,把大半个中国继续裹挟在冰寒中;节后返程的客流高峰,欺身而近。北京、广州、上海,再度吃紧;飞机、火车、汽车,春运考验又至。 如果说,节前的冰灾雪情让人们在措手不及中应对,那么现在,抗灾新阶段的“胜利”标志,已经悄然升级――灾情新闻发布能不能更及时统一?省际之间的管制信息能不能更加“通气”?社会与公众的应急意识是否需要提高?抗灾抢险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统一协调能不能更高效有序? 比如,灾情面前,导致客流高峰的打工族、上班族、上学族们,所在的企业、单位、学校,能不能也为“错峰”而作出应急调整呢? 我们依然“在路上”,还因为,大自然一次次击中人类的软肋,灾后重建需要新的思路。 从猝不及防的印度洋大海啸,到始料未及的卡特里娜飓风狂袭,对于地球,我们知道得还太少。灾后重建,是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是对防灾机制的进一步健全,但或许,更应是居安思危的意识,是“防优于抗”的决策能力。 我们依然“在路上”,更因为,我们必须承受着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待迈向现代化的全部快乐和痛。 当人们叹息,排遣不散的“过年回家团圆”情结使得“雪上加霜”时,不要忘了:中国近30年来经济与社会的巨大成就,恰得益于人们在不同的城市间、城乡间的流动。中华民族能够历沧桑巨变而一脉相承,恰恰得益于“过年回家团圆”等民族传统始终如一。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中,这一年一度的“迁徙”注定要依然存在。 当人们感动于总书记与总理放弃春节的天伦之乐奔赴一线灾区时,不要忘了:在社会转型的时候,最需要的,是全社会共同伸出温暖的手,彼此守望,相互帮助,一起鼓劲。我们因灾而痛,我们也因抗灾而聚。 当人们抱怨着大自然的乖戾时,不要忘了:我们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还会猝不及防地遭遇生态危机,需要用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用科学发展去渐次化解。 雪还未完全止住,返程人还在旅途中跋涉,灾后的重建刻不容缓。不过,冬天是春天的来处。只要我们正视“在路上”的现实,共同温暖“在路上”的人们,相信,2008年的这场不期而遇的雪,会带来更加盎然的春意。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