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1963年11月生,男,奉化裘村镇吕夹岙村人,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级高工,市交通局副局长(正局长级)、宁波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指挥。曾担任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先后获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等荣誉,是国家863计划评审专家。
上榜理由:
他临危授命,全面负责处置宁波第一座大跨径的特大型桥梁——招宝山大桥主梁崩裂事故,成功修复这座“危桥”。任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期间,他带领团队自主创新,填补我国跨海大桥建设多项空白,攻克多个世界性难题,创造多项世界第一,共获250余项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成果,其中已有5项科技项目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累计节约建设成本11亿元。
创业创新故事
从招宝山大桥到杭州湾跨海大桥,吕忠达面对的都是世界级难题。越是困难越是要打破常规,吕忠达用行动说明了创新的本质。
很多人知道吕忠达,是因为杭州湾跨海大桥,却不知道他在1989年放弃了大学讲师的职业,回宁波进入市政工程公司当了一名普通的施工员;很多人知道药行街,却不知道是吕忠达在1993年现场指挥了药行街改造工程,创造了一个旧城改造的管理模式,这一模式在以后宁波的旧城改造中给人以借鉴,并得到进一步应用。吕忠达告诉记者,很多棘手的问题,能参与解决就是机遇。
建设招宝山大桥临危授命
招宝山大桥横跨镇海区的招宝山和北仑区的金鸡山,全长2482米,主桥设计为带协作跨体系的独塔双索面不对称预应力砼斜拉桥。光听这个专业的名字,就知道这座桥的技术含量不低,而这座桥在建设中经历了磨难。
1998年9月24日19点50分左右,正在施工的招宝山大桥主梁上连续发出两次沉闷的断裂声,随之桥面和钢索剧烈抖动。经现场勘察发现,主梁上游16号—17号块箱体底板接缝前的16号块锚板预应力连接器位置出现破坏性裂崩,下游的15号—16号块箱体底板接缝前的15号锚板预应力连接器位置也出现破坏性裂崩。事故主要原因是:主梁设计结构单薄,尤其是底板厚度过薄,有效截面较小,从而导致受压区实际应力偏大。
1999年初,36岁的吕忠达担任了大桥建设单位——宁波兴业大桥有限公司总经理、党支部书记,在宁波市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面负责处置事故。时至今日,他对当时的危桥修复评价还是“很难,确实很难”。
“招宝山大桥的建设技术难度放在现在也算是很高,要修复这样一个斜拉桥更难,修复的过程中不注意就会发生更大的事故,有可能整座桥梁都断裂。”吕忠达说,当时国内很多专家都来了,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但是专家们也没碰到过类似情况,拿不出完整的修复方案。
在采集了大量技术数据、查阅了资料之后,吕忠达提出并制订了永久性处置总体方案和主梁局部拆除方案,实现了该桥的三个不变——功能不变、外形不变和等级不变,完成了令桥梁界惊诧的漂亮一笔。2001年6月8日,修复工程顺利完成,招宝山大桥顺利通车。
2001年,吕忠达被评为教授,成为浙江省自评的最年轻的教授。
“理念创新”引领跨海大桥建设
招宝山大桥建成后,吕忠达在家里草草地休息了一个双休日,立即赶往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程指挥部报到。这次他被任命为大桥建设工程部副总指挥、总工程师。
杭州湾水文、地质、气象等自然条件复杂,浪高、流急、潮差大,且流向紊乱、小气候变化无常,海底有30多米深的砂性淤泥层,还有浅层沼气,还要遭受台风袭击。大桥桥墩的建设一无现成模式,二无成熟经验可借鉴,在这样的情况下建设大桥,作为总工程师的吕忠达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
建成后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实现了十大创新,无论哪项创新,都是一大特色。吕忠达说,十大创新最关键的是“理念创新”。“领导有没有创新理念,愿不愿意创新非常重要。”吕忠达说,“在领导的高标准、严要求下,所有的建设者都参与了创新,有很多创新连专家都没有预料到。当时大家说‘自古华山一条路’,我们这么走,结果真走对了。”
吕忠达告诉记者,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让他感到最得意的,就是能够在领导的支持下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有领导的支持,有创新的氛围,说不定换了其他人做总工程师也能做到。”他经常这样说。
象山港大桥力争再让人眼前一亮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吕忠达被任命为市交通局副局长(正局长级)、宁波市高等级公路建设指挥部指挥,他也再次与桥结缘——建设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程。
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程具有抗风等级高、通航要求高、桥梁隧道比例高、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特点。杭州湾跨海大桥主桥的设计抗风能力是能抵挡39米/秒,而象山港大桥的主桥设计抗风能力是能抵挡46.5米/秒,这是目前国内桥梁中抗风能力最高的。在通航要求上,象山港大桥要满足5万吨级轮船的自由进出,这一标准在国内桥梁中也算少见。
除了这两个方面外,吕忠达考虑最多的是打破常规,把这一工程建成“生态之路”和“发展之路”,力争再让人眼前一亮。象山港大桥及接线工程“走”的地方都是青山绿水,如何保持生态,把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是个让人关注的问题。为此,设计方在隧道进出口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力争让进出口和周边自然环境统一起来。“一般说来,工程绿化是在主线完成之后最后进行的,我们正在考虑打破这一常规,让环境工程同步甚至先期进行。”吕忠达说。
“发展之路”则是要给高速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留下余地。“以往高速公路在给一个地方带来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阻碍,高速公路横穿一地,就直接把该地‘劈’了一下。”吕忠达说,“我们在设计时考虑要多建高架,高架下面可以正常通行。这有可能增加了造价,但节约了土地。”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采集 成功 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