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1965年1月生,女,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国家一级演员,宁波市艺术剧院副书记、副院长,新甬剧的领军人物。入选市“六个一批”人才,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第十、十一届省人大代表。
上榜理由
作为甬剧艺术新一代领军人物,王锦文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彰显了曾为滩簧小戏甬剧的艺术表现力和魅力,使处于危难之中的甬剧重振雄风,实现了甬剧在新时期的转型,为我国地方剧种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其28年甬剧表演艺术生涯中,她成功塑造了妻(《典妻》)、桑兰(《桑兰》)、徐莺莺(《风雨一家人》)、金娥(《半把剪刀》)等角色,囊括了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先后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奖,第七、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省第七、八、九、十届戏剧节优秀表演奖,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主角奖、配角奖和观众最喜爱演员奖等荣誉。
创业创新故事
背水一战,“天下第一团”重焕生机
只有一个剧团的小剧种,戏剧界的行话称做“天下第一团”。而只有38个人的宁波市甬剧剧团,自然也身在其中。
2000年,生性娴静的王锦文临危受命,担任宁波市甬剧剧团团长。
彼时的甬剧剧团,可谓举步维艰,甚至到了快被宁波市民遗忘的地步。工资发不出,好戏排不了,日子过得相当窘迫。在这种情况下,剧团人心涣散,有的出国,有的转行。
那时的王锦文,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回来不久,眼看着甬剧剧团每况愈下的境况,她心急如焚,她不忍心甬剧断送在自己这一代手里,从此成为老宁波的记忆!
她决心为了甬剧“背水一战”。
上任伊始,她在“施政演讲”中告诉所有团员:要对甬剧有信心。她用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当年年底,剧团没钱发年终奖,王锦文等四位领导班子成员,自掏腰包7万元,为职工发奖金。尽管每人到手的只有七八百元,但这一举动让大伙儿感到温暖。在她的感召下,大部分流失的团员放弃外面的高收入回来了,心甘情愿地为了甬剧事业捡起了清贫的生活。
人心凝聚了,王锦文开始把重点放在开拓甬剧演出市场上。那时,身为剧团团长,又是主要演员的王锦文,经常自己坐公交车下农村去跑场次。有时,白天才苦口婆心地拉了业务回来,晚上还得赶演出。有一年冬天,剧团要到一个山村演《半把剪刀》。主角王锦文却生病了,医生叮嘱无论如何不能外出感受风寒。这可是好不容易才谈成的一场演出呀!最后,她翻山越岭抱病去了……
有了人心、有了市场,但“老演老戏,老戏老演,会越演越小,越演越少的”。她立志要在剧目上开拓创新!为此,王锦文一边到处奔忙,一边抓剧目抓演出。《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双玉蝉》等传统优秀节目要保持,但决不能光吃老本。儿童剧也是个市场,她主演的《桑兰》,每天三四场演出,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且还在新一代观众群中烙下了甬剧的印象。
创排《典妻》,小剧种有了大影响
对王锦文来说,甬剧剧团起死回生不过是振兴甬剧的第一步。她雄心勃勃,一定要把甬剧剧团打造成响当当的“天下第一团”。
在上海戏剧学院求学的两年,让王锦文对当今戏剧艺术的走向有了更深刻的把握,“甬剧的未来,在于由农村戏向都市化现代化转型。在确保更加戏剧化的同时,要吸收其他舞台艺术的优点。原先在农村演出时的话剧加唱的艺术风格,肯定不行。”她决心创排一部符合市民审美习惯的都市剧。一台大戏!
剧本很快被选定,这就是宁海籍作家柔石创作的《为奴隶的母亲》,多么荒诞的“借腹生子”故事!多么赤裸裸的人性交易!王锦文断定,美丽而哀愁的“妻”肯定能打动观众!
为她对甬剧艺术的执着与梦想所感动,上海戏剧学院著名编剧罗怀臻、中央戏剧学院导演曹其敬、舞美设计周本义、灯光设计邢辛、音乐设计汝金山、服装设计孙耀生、形体设计孙大西等一大批全国一流的戏剧艺术家纷纷加盟甬剧剧团。“甬剧这个小剧种从来没有请到这么多全国一流的专家,我要为我们这个团、这个剧种争一口气。”
2002年,甬剧《典妻》正式亮相,成为当年戏曲舞台上最受关注的剧目之一。专家感叹,小剧种出了大作品!自诞生以来,《典妻》囊括了全国各类戏剧的所有奖项:中国第七届艺术节“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学术最高奖“戏剧学会奖”、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浙江省“鲁迅艺术奖”……
当年的《解放日报》曾如是评论《典妻》:“立足本土,接续传统,借助现代意识和现代形式全方位创新。围绕‘妻’的被‘典’来展示生命的尊严与金钱的搏斗,完成了‘天下第一团’甬剧剧种的重新定位和艺术的升级换代,使地方戏具备了时代精神、现代品格和都市气质,实现了质的飞跃。”
“现在有好多大剧种,比如京剧、晋剧,都在移植《典妻》呢!”王锦文开心地告诉记者。
打造甬剧“百年老店”
王锦文走马上任甬剧剧团团长的时候,曾给自己暗暗定下两个目标:第一是排一台好戏;第二是让甬剧登上香港、台湾乃至国外的舞台。
随着《典妻》的成功,这两个目标顺利达成。《典妻》从宁波出发,杭州、上海、西安一路走红过去,接着,赴中国的香港和台湾,再西行到德国、匈牙利,演出场次达100多场,观众达数十万人。所到之处,皆大受欢迎。一位欧洲观众说,这是他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歌剧。
尽管如此,王锦文对甬剧的憧憬和使命却从来没有结束,“我就是希望甬剧能变成永远不会歇业的‘百年’老店,就算哪天我不在这个剧团了,甬剧依然会枝繁叶茂地生存和发展下去!”
为了这个目标,她依然奔波不止,依然忙得顾不上家。
她深知,戏剧的未来在于有懂得欣赏她的观众。为了培养甬剧迷,在她的不懈推动下,宁波第一家甬剧戏迷俱乐部3年前成立。现在,这个俱乐部周周有活动,吸引了不少市民参加。此外,她还在鄞州的下应、姜山成立了业余甬剧团,在邱隘成立了甬剧创排和演出基地,并与教育部门联手,将江北育才小学打造成甬剧特色学校。
她深知,保存甬剧就是保存宁波的人文历史,保存宁波人的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某种生存方式及情感风俗。因此,她不遗余力地推动甬剧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短短5个多月时间完成了所有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今年8月,她如愿以偿之际,激动得想哭,“这会让我的同事和未来的甬剧团团员,坚定自己从事甬剧事业的信心!”
“这辈子,我就是为甬剧而活的!”她说。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成功 白玉兰 工资 交易 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