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市民用煤饼炉生火做饭(资料图片)。记者 刘波 翻拍
现在不少家庭用上了天然气灶(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老百姓生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作为第一件事,一直是十分重要的生活物资。改革开放30年间,宁波市民的生活用燃料,经历了从煤球、煤饼到瓶装煤气、管道液化气,再到天然气的演变历程。目前,全市天然气用户达18万户,日供天然气20万立方米。
【人物名片】
讲述人:张耀芬,兴光燃气集团公司职工。
讲述人:张旭英,普通市民。
【专家点评】
兴光燃气集团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励咏:
从最早烧饭用的柴火、煤球、煤饼,到上世纪80年代初的瓶装煤气,这是我市燃料史的一次革命。如今,优质、高效、环保的天然气能源成为居民家庭的主要燃料,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随着供气能力的提高,在不长的时间内,整个宁波都将用上天然气,这不能不说是社会的巨大进步。
【相关链接】
今年我市争取使8万户老小区居民家也能通上优质优价的天然气,比年初计划的5万户增加了近一半。
兴光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年初排定的计划,今年我市将完成天然气入户5万户以上,分别为海曙区高塘二、三、四村,翠柏一、二里,钱家边小区,柳汀新村,梅园小区,紫金小区,迎凤小区,尹江二、三村,西河花园等;江东区曙光三、四村,甬港花园,宁舟小区,民安小区,七塔小区,王隘社区,朝晖小区等;江北区双东坊小区,翠柏东巷,新马小区,槐树小区,大闸小区,繁景花园等。为了让老小区居民早日用上天然气,兴光公司又在计划里增加了3万户居民,其中也包括镇海的银桂花园。
上世纪70年代末
烧煤饼常被熏得眼泪直流
三口之家每月凭票可买50公斤煤饼
60多岁的张旭英老人家里,虽然早已用上了管道液化气,但她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的煤饼炉。她说用了那么多年,还真舍不得扔掉。
“以前家家都烧煤饼,楼道里堆的都是劈柴、煤饼等杂物。每天很早就要起床生火做饭,如果遇到阴雨天,劈柴变潮湿,那可就麻烦了。生火时必须用扇子使劲扇,浓烟常熏得人眼泪直流。”说起用煤饼炉子的那个年代,张旭英至今记忆犹新:“如果住一楼,还可以在楼外面生炉子;如果住在楼上,就要在阳台上生炉子,不仅自家烟雾弥漫,黑烟还会飘到邻居家,常常因此引发邻里纠纷。”
张旭英说,那时买煤饼还得凭票购买。按规定,三口之家每月只能买50公斤,五口之家每月大约能买60公斤。因为限量供应,所以大家都很节约。即便如此,有的家庭煤饼还是不够用,快到月底的时候就没有煤饼可烧了,只好向亲戚朋友求助,或者高价向有节余的人家购买。
由于烧煤做饭效率较低,那时家家户户吃晚饭都比较晚。下午下班买好菜回家,再生好煤饼炉,天就快黑了。等烧好饭时往往已是晚上7点多钟,所以那个时候的晚饭,是名副其实的“晚饭”。另外,那时搬煤饼也是一件很费力的事。因为煤饼很重,有的人住的楼层又很高,特别是老年人,每月都要为搬煤饼而发愁。
上世纪80年代初,与很多宁波家庭一样,张旭英家用上了瓶装煤气,从此不再有被烟熏的苦恼。之后,她家又用上了管道液化气。“这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用瓶装煤气比烧煤饼方便多了,可煤气瓶还得要人背。那时用的煤气灶还要用火柴点火,现在只要一打开关,煤气灶的火就烧起来了。”说起这些变化,张旭英一脸幸福。
上世纪80年代初
一张煤气卡能换一台彩电
每户人家一年仅供应8瓶煤气
1977年,宁波市石油液化气站筹建组正式成立,现为宁波兴光燃气集团公司职工的张耀芬,那时已进入筹建组,她是宁波燃气变化的见证人之一。
张耀芬回忆,1978年底,宁波第一瓶瓶装液化气在镇海炼化厂出炉,标志着宁波的燃气进入液化气时代。当时宁波市区还没有灌装站,所有的液化气都要到镇海炼化厂去灌装。1979年9月,宁波市煤气公司在孔浦建成了灌装站。
后来,为了推广瓶装煤气,当时煤气公司员工带着煤气瓶和煤气灶,深入居民区现场演示。张耀芬记得,一次到居民区搞宣传,当他们在居民区摆好煤气灶、连接上煤气瓶后,很多居民都躲得远远的,有的甚至回到自家屋里,通过窗户往外观望。当居民们看到开关一打,火柴一划,煤气灶上就出现了耀眼的火苗时,都好奇地围了过来。
张耀芬回忆,当时煤气用户开户的费用是30元,其中15元是押金,另外15元是煤气灶的费用,一瓶煤气的价格不到3元。那时的煤气灶还是生铁灶,没有现在这么“智能”,要用火柴点火。即便如此,相比于煤饼,煤气灶方便快捷的好处还是很明显的。
因为考虑到使用安全等方面的原因,最初对于申请瓶装煤气的居民的住房情况有明确的规定。尽管如此,短短几个月,开户的居民就达到1万户。由于供气计划有限,没多久,煤气开户就非常紧张,不但煤气卡很难办到,就是有卡的用户也要限量供应,一年只能向每户人家供应8瓶煤气。
当时,有人为了弄到一张煤气卡,千方百计托人找关系,即使是煤气公司员工,要想多弄一张煤气卡也非常困难。那时,一张煤气卡能换一间房子的居住权,一张煤气卡能换一台彩色电视机。
上世纪90年代
管道供气零突破
太阳公寓率先享受管道供气
虽然瓶装煤气取代煤饼是家用燃料的一次革命。但有时饭做到一半,忽然瓶里的煤气用完了,这饭就没法做了。如果遇到下午下班了,煤气瓶无法及时更换,那就得等到第二天才能开火。
据张耀芬介绍,为解决这个问题,1995年11月,我市第一个管道供气点在高层住宅公寓——太阳公寓点火成功,住户开始用上了方便、清洁、安全的“自来气”,实现了我市管道供气历史上零的突破。“最高兴的是那些楼层较高的住户,他们再也不会因为背煤气瓶而累得满头大汗了。”
居民生活用燃料不断升级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止。随着居民用气量不断攀升,人们对燃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1996年9月,由兴光燃气公司开发建设的第一个小区大型气化站——红梅气化站点火通气。之后,明楼气化站、镇安气化站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三个站总供气规模达7万户,极大地增强了我市的供气能力。
21世纪初,我市第一座人工天然气站——联丰混气站建成。所谓人工天然气,就是将常规的液化气和空气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特性已接近天然气,燃烧更加充分,其供气能力可达10万户。
2006年2月以来
实行天然气转换
我市建全省首个天然气小区
天然气是优质、环保、高效的能源,我市城市天然气利用工程是省市重点工程之一,也是我市实施“中提升”战略的工程项目之一。
2006年2月,梅盛苑小区天然气试供气顺利实施,成为我省第一个用上天然气的居民小区。一年多时间来,我市大规模天然气转换工作基本结束,完成了北仑、镇海高教区和市三区共230多个小区的天然气转换工作。
从2007年开始,市区老小区天然气改造试点工作开始启动,首个试点小区在安居幸福苑进行。目前,大规模的老小区天然气改造工程正在市区进行,如今,全市天然气用户达18万户,公建用户456户,工业用户25户,日供天然气达20万立方米。
在不断提高供气能力的同时,兴光燃气公司安全技术人员深入居民家,宣传如何安全使用天然气。张旭英告诉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都用上管道天然气。现在,如果发现家里的天然气泄漏,我就知道室内不能开灯,不能打电话,一定要先开窗通风,同时关闭阀门,让泄漏出来的气体充分消散。”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标志 优价 彩电 彩色电视 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