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人才如何才不“灰溜溜”? 邱 炯绘 人所皆知的是:从事科学研究一定要静下心来。但在如今的科研资源配置模式下,能争取到经费的,分外吃香;埋头做学问的,无人理睬。正所谓:“活动家”,大行其道,搞基础研究的,反而灰头土脸。 来自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李林芳说:“前几年,我们所里搞基础研究的,有点灰溜溜的感觉。” 他认为,国家一定要重视基础研究,不能只搞‘短、平、快’的东西。如果不做基础研究,就是违背科学规律。基础研究可以促进科技储备,是可持续发展。我国是大国,人家不把关键成果、核心技术给我们。基础研究哪怕三年五年不冒泡,也一定要舍得花钱。所谓创新集成,就是发挥基础研究的结合优势。只有整体实力强了,才能整体提高。如果只是某个方面单兵冒进,就会出现短板效应。我们常讲中国和发达国家有“20年的差距”,其实就是集成优势的差距。 他以有机化学为例:“有人讲有机化学是‘调料’、‘味精’,没法唱主角。但是每一道菜都需要你,否则就出不来那个味道。大庆油田在老油田找油,就要加我们所研制的催化剂,这个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蔡子君 绘 专家们认为,加强基础研究的关键是人才培养,但是现在的体制是“鼓励”浮在上面的人,而不是潜心科研的人。 “我要问,我们科技领域需要的是伽利略还是黄禹锡?”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汪品先说:显然是需要伽利略。伽利略有伽利略的培养法,他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就是喜欢钻研,闲不住,喜欢挑战权威,而我国目前能有这样的环境培养伽利略这样的人吗? 汪品先认为,现在热爱科学而做研究的人很难找,浮在层面上的人多数不是认真搞科学的,而是活动专家、关系专家。 他同时叹息说:“年轻人不去申请经费,没有奖金,就什么都没有,不要说搞科研,连房子贷款都还不了。只要有了成果就可以换钱,换钱用来还贷款。真是斯文扫地。” ———— 相关报道 ————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规定,教授每年除了完成200分的教学分,还要完成100分的科研分,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文可得20分,编一本书可得80分,写一本书可得160分。完成分数可以拿到2.65万元的岗位津贴,差一分要扣50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年度岗位津贴,根据教学、科研完成情况,最高5万元,最低只有2.8万元。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催化剂 贷款 5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