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户口的概念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地淡出。现时生活,物质富裕,经济飞跃。无论是求学、就业,还是买房、经商,似乎与户口没有了太大的关系。但是,户口的概念曾经是几代人的一个梦,一段不堪回首的辛酸往事。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户口的不同一度是工农区别、城乡区别的一个标志。农业户口的羡慕城镇户口的、农村的娃娃向往城里的孩子----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是有很大差异的。
先说购物。那时物资匮乏,日常生活用品种类贫且数量少。一句通俗的话,就是你有钱也很难买得到自己想要的物质。城镇户口的居民户,拥有国家统一发放的各类物资的定量供应票,可以买到最低数量的日用品。而农业户就要看商场的货源碰运气了。
再看求学。农村的师资力量、教育设施要远远落后于城市。就是考取大学或者中专之类的,在同类学校中,国家分配的名额、录取分数也有多寡高低的实质区别。记忆中,城镇户口孩子如果考不上大学,还可以考技校,而技校毕业通常可以分配工作。这就等于多出了一条就业的途径。可是,技校的大门大多拒绝于农村户口的孩子。
又谈招工。无论是城市的国营企业,还是城镇的集体企业。在扩招员工时,一个先决条件必须是居民户。
所以,户口就像一个门槛,带着时代的烙印,硬邦邦地横杠在寻常百姓的生活中。
由于,众多的历史成因,户口的概念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即“袋袋户口”。何谓“袋袋户口”呢?解放初期,城里的一帮有志青年,响应国家号召,下乡支边,与当地的同龄人喜结姻缘。他们的下一代中有一部分人,要么父亲、要么母亲是当地的农民。于是,孩子如果随了农村户口,做家长的有点心不甘;但是,要报上城市户口还没有机会。所以,就索性没有去报上户口。这类“袋袋户口”,我们也叫“黑市户口”。这样的做法尽管是政策不允许的,但是在当时也确实存在。
时间转移,到了八、九十年代,物资已经开始变得富庶多样,购物、求学、招工条件也不比以前苛刻,政策有所放松。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递变,出现了一个“蓝本户口”的概念,先从城市开始再向农村延伸。那时,一部分知青已经想着法子进城,但是他们的子女“人已进城户口却还没落户”。所以,如果实际在城区工作、生活又有住房的,向国家申请,交上规定的钱,就可以实现“农转非”的愿望。因此,这类知青家庭如果有几个小孩的,按政策只能提报一个城镇户口的,其他的孩子就可以通过这个途径进行“农转非”。接下来,“蓝本户口”也有在农村得以推行,按两个大人都是城镇户口的,或者一名大人具有城镇户口的区别,所需交纳的钱款数额也不一样。
“蓝本户口”照样是城镇户口,只是在入户的户口本上通常留有一个“蓝色”的标记,上面刻着一行字:蓝本户口。蓝本户口,在推行极短的一段时间后,就禁止推行了。而那些蓝本户口的居民,以后也慢慢地转变为与红本居民一样,没有实质的区分。
至今,户口这一名词似乎已经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人才引进,住房买卖,只要符合政策规定,都可以实现安置。至于,暂住户口办理免收手续费;区间、市内外的户口迁移政策也越来越宽松、手续越来越简便。城乡差距缩小、工农差距缩小,这一切真是改革开放事业结下累累硕果的有力证明。(庄侃侃)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就业 大门 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