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嗤、嗤”,窗外不时传来电锤穿孔的声音。随着老小区管道煤气改造步伐的推行,近几天小区内管道施工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令我回忆起那串串往事。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在农村比较典型的灶台便是“大灶”。通常,用砖块、石头堆砌而成,用干柴、稻草做燃料。记忆中,用灶台大铁锅烧出来的米饭,特别的香。松软的米饭下面是一层厚厚的锅巴,往往用饭铲弄出来,放到油锅里炸开,再在上面撒上盐或者糖之类的调料。那就做成了香喷喷、脆西西的“油炸锅巴”,冒着热气,十分诱人,成为衣食匮乏年代里孩童们向往的“美食”。但是,“大灶”多麻烦,一是占地面积大,二是置办燃料不易,三是人力精力会被牵制(例如,一人在灶台烧菜,就需要有另一人在灶肚不断添加燃料)。可是,要用到灶台,置办干柴、稻草自然是免不了的事。勤劳的农民在农闲时,会带上柴刀、冲担、尼龙绳,再佩上一个水壶、干粮什么的,上山砍柴。如果运气不好,往往日出之前出发,响午过后或者日落之时才回到家中。置办稻草则相对容易一些,待稻谷一收割,稻草自然是现成的。用手拉车驮回家,在空操场上摊开来晾晒,等到草上的雨露水份充分除去,再把它们放到柴间,堆积成一个小小的小山墩。以做备用。
几年以后,出现了一种新的燃具:煤饼炉子。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巧,除去了寻找柴草的麻烦,大受欢迎并逐渐流行起来。但刚出现时,燃料物资比较紧缺,需要凭借国家定量发放的供应票才够资格购买。而且,要等到商店有货源才行。
在有消息证实有货源的日子里,一大早就紧随大人一起推着车往商场里赶,往往是人头济济,要排上好几个小时甚至大半天才能够买到。搬运回家后,就会小心地垒积起来。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批煤饼即将用完之时,可以在地面上看到有粉碎的煤饼末子。在物资稀缺的年代,那些煤饼末子也是一个”宝”。大人们往往会把这些粉末倒到一个桶类容器里,和着水,搅拌成稀泥状。然后,用手捏出一个个成椭圆状的煤球后,放到太阳地下晾晒,就可以作燃料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如轻风拂面,席卷神州。没过多久,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出现了又一种新型的燃具:煤气灶。它的出现,实在是一个飞跃式的进步。只要配套设施可靠,使用方法得当,是相当不错的。比之煤饼炉子,它的排放基本上无污染,克服了以前煤饼在不充分燃烧的条件下会排放出大量的CO的弊端。直至今天,使用煤气灶的人数越来越多,已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认同和接受。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各行各业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齐刷刷开放。燃具,从灶台、煤饼炉子、煤气灶到管道煤气的一系列迭变,以及将来会日益普及的环保型燃料-----管道天然气。无不是国家的总体日益强盛,人民生活更加安定幸福的有力佐证?! (庄侃侃)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席卷 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