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报考
2007年中央国家机关总共计划招录公务员1.2万余名,却有36万多人报名考试;报考比例高达30︰1。有的职位达到了3300︰1,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还有很多职位无人报考、或达不到3-5︰1的开考比例。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总共计划招录公务员1.4万余人,通过资格审查的考生有64万之多。在理想和现实中抉择,如何选取自己向往的职位,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顺利进入公务员的行列?
一、择职与就业的平衡
2007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为广大报考者提供1.2万个职位,中央部委的职位挤破了头,最高者参考人数3千多倍于录取人数。而同时又有很多职位无人报考、未达到开考人数要求。下表给大家展示的2008年中央国家机关招考中无人报考或没有达到开考人数的职位:
用人司局 职位简介 专业 学历 招考人数 报考人数
司法部燕城监狱男犯监区 罪犯管理 西班牙语 本科 1 0
审计署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基本建设投资专业 本科及以上 1 0
审计署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 基本建设投资专业 硕士及以上 1 0
审计署哈尔滨特派员办事处 行政事业审计 财政或会计专业 硕士及以上 1 0
审计署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 计算机审计 计算机 硕士 1 1
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员办事处 从事对财政、税务机关的审计 财政、税务专业 硕士及以上 1 2
审计署驻太原特派员办事处 从事对财政决算、预算执行 宏观经济管理或财政 硕士及以上 1 2
审计署驻西安特派员办事处 审计 金融学专业 硕士及以上 2 3
我们要问的是难道这些地方现有和在外就读的大学生没有符合条件的报考者?一定不会,可行的解释是符合条件的考生不愿意到这些县级城市去。面对当前的就业压力,我们是选择就业还是恪守满意的职位且满意的地区。全国有两千多个县,难道县城就不能成为我们就业的选择?
审计署上海办事处的单位尚且如此,我们就不难分析其他招考单位很多职位无人报考的原因了。2007年国家税务地方岗位中有14个无人报考,有97个报考人数达不到开考要求,即职位的3倍。总涉及职位175个,占地方税务招考人数4216的4%。
地方气象局共有163个单位173职位无人报考或报考比例不足开考最低人数。从这些单位的职位说明中可以看到很多岗位属于地级市气象局的机关工作岗位,竟然也无人报考,实在让人痛心:
新疆区气象局 新疆喀什地区气象局 办公室办公管理
新疆区气象局 新疆阿克苏地区气象局 办公室人事管理
黑龙江省气象局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气象局 办公室网络管理
黑龙江省气象局 黑龙江省黑河市气象局 办公室网络管理
陕西省气象局 陕西省气象局办公室 办公室文秘
浙江省气象局 浙江省绍兴市气象局 办公室文秘
安徽省气象局 铜陵市气象局 办公室文秘管理
广东省气象局 河源市气象局 办公室文秘管理
四川省气象局 宜宾市气象局 办公室文秘管理
四川省气象局 攀枝花市气象局 办公室文秘管理
河南省气象局 周口市气象局 办公室文秘管理
江西省气象局 赣州市气象局 办公室文秘管理
江西省气象局 南昌市气象局 办公室文秘管理
广东省气象局 茂名市气象局 办公室文秘管理
这些岗位在当地招考一定会挤破了头,就像重庆市气象局人事教育处的人事管理岗位和辽宁省气象局科技处气象科技管理岗位,工作在大城市重庆和沈阳,职位一个是人事管理一个是科技管理。这个人事管理的岗位与2007年报考比例达到3000多比1的国家广电总局的人事管理岗位的区别到底有多大。一个无人报考一个是三千人过独木桥。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无人报考或达不到开考比例的职位多达近400个。
生存优于发展,就业胜于选职!
二、单位与岗位的平衡
在高考的报考中有好学校不如好专业的报考原则,其实在公务员的报考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原则。考生往往根据自己或周围亲属、朋友的理解来报考,将公务员未来的发展跟当前社会紧密结合,可以说在公务员的管理中越是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管理越严格,公务员身份的通用性越强。根据国家的政策规定,中国的公务员,不管是哪个机关,在一个地区享受的待遇是基本一样的,即使是现在的所谓'清水衙门',待遇将和其他炙手可热的机关一致。另外,现在的热门机关,由于《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实施到位,对他们的监督管理将更严。以往人们说的'一杯茶、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现象,将不会存在,而且,权力大的机关,其行为也将受到更严格的约束。
在大量的报考中,可以发现同样的职务和岗位在不同的单位受欢迎的程度迥异。广电总局人事管理岗位报考比例是3367︰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人事司的岗位762︰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人事司的岗位是494︰1,商务部人事司的岗位是239︰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人事司的岗位是101︰1,中国贸易促进会人事部的岗位是57︰1,中国民航总局人事科技教育司的岗位是33︰1,国家旅游局人事教育岗位是10︰1。如此悬殊的比例令人费解,广电总局人事司的岗位报考比例是国家旅游局的336倍,是否两个不同单位人事部门的普通公务员在潜在价值上有300多倍的差距。这样的情况在通用类岗位报考中十分普遍,如财务、计算机、综合文秘、后勤管理等。
三、专业、兴趣、发展兼顾的原则
工作和人的关系,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总有一个是最适合自己的,但最适合自己的那个坑肯定不是非公务员不可。一门心思要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都不是理性的想法。国家公务员招考的专业很多,多数高校专业都能找到报考的职位。专业上对口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公务员工作的性质、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在这一点上社会在职人员要好的多,他们通常有了两年以上不等的工作年限,对公务员工作认识比较清楚,从心理上认同公务员工作。
而大学生报考时存在相当从众心理。对大学生来说,公务员似乎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事实上,这其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不同的单位不同工作岗位需要不同性格、能力、兴趣和从前学习工作背景的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机关或事业单位的工作,也不会是一个人适合几个单位。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稳健报考,切忌一个系一个专业百分之八九十的人一哄而上。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同学看周围的同学、同室报考了,自己觉得不考不好,也盲目报考。报考很多人在进了政府部门之后就极其不适应。反而不如一些进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发展得好。
进得门来与坐得住、发展下去要通盘考虑。从统计情况看,一些具有硕士、博士头衔的考生进入公务员队伍,随着工作的正规化,逐渐对相对刻板和因循的机关工作失去了兴趣,在参加工作的1-2年内辞职离开了当初费尽千辛万苦得来的职位。
毕业于上海某知名高校的张永(化名),在工作一年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了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市一个政府部门。"一开始挺兴奋,现在觉得有点后悔了。其实我不太适合机关生活。但之前我没想过这个问题,总觉得能做公务员就是好的。"
进入某市教育局的一名刚刚工作了一年的工作人员则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公务员不是所有人都能干的。考进去时会因为知道饿不死而兴奋,进去之后会因为发现不过如此而郁闷。"
关于公务员"铁饭碗"的说法,也是对公务员制度的误解,国家公务员是能进能出的,比如《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就要辞退,违纪违法也要开除。
考公务员或者进事业单位,抱住一个"金饭碗",这似乎是很多考生的理性选择,因为这些岗位虽然待遇中等,但福利好,工作的压力小,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这其中一是受到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官本位文化"的影响,很多考生片面地把当公务员理解为"当官"将来"当大官",他们认为只要能"当官",付出再大的成本也值得。二是很多考生混淆了公务员和政府官员的区别,由于公务员晋级中的金字塔结构,最后真正晋升到很高职位的很少,多数还是在中层这个程度。
四、高比例报考与坚定信心的辩证
高比例报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整体报考人数众多,报考比例高。最近几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报名比例都在30-50︰1的范围,也就是说平均30到50人竞争一个岗位。另外就是个别岗位的高比例报考,如2007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文秘岗达到了3千多比一的报考比例。总体报考比例高主要是近年来放宽报考政策,考试的公平性被社会认同,吸引了很多报考者。个别职位报考比例很高,很大程度上网络报考的随机性对于大量报考者通过网络随机填报来讲,招生和报考的绝对数量经常影响考生的报考,当多数人认为某个岗位招收人数多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报考,正是多数人的随机行为反而会使该岗位报考人数远高于其他招考人数少的岗位。例如政协全国委员会机关共提供了两个部门和职位完全一样只是编号不同的岗位,都是办公厅文稿起草与综合调研岗,一个编号是001001,一个是001002,前者是招收6人,报考人数为1304人,后者是招收4人,报考了373人,两个职位的报考人数比例分别是217︰1和93︰1。从我们常人的了解不知道两个岗位的具体差别在哪里,但考生从心理上认为招考6个人的岗位可能更容易考取。
网络报考人数带来了部分"虚涨",等进入确认程序后,"虚涨"的"水分"都会被挤干。人事部最新的统计表明,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实为36.5万人,而并非先前通过资格审查的50万人,确认率为73%,相比上一年还下降了7个百分点,职位实际竞争比约为35∶1。
另外从实际参加考试情况看,那些报考比例很高的职位,参考率比较低,上千人竞争一个岗位,通常参加考试的人数不到一半。据了解,在公务员报考的大军中有一部分人是"游考族"或"考霸",从国家考试到地方考试广泛报名,看哪些职位竞争人数少就去参考。从考生的角度一是要避免报考很高报考比例的岗位,以致还没有考试就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一旦自己报考的职位出现了很高的报考比例,也不要惊慌失措,面对巨大的报考比例,大家首先比的是心理素质。
张协云简介: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研究员。国内知名大学MBA,长期致力于公务员考试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研究,擅长从未来目标出发找到职业通路。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报纸 风险 热门 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