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经济透视:外资已经嗅到中国楼市危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10月12日 09:03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7月17日,佑威房地产研究中心的最新统计16日显示,7月上半月上海新建商品住宅的成交量仅33.62万平方米,环比6月下滑了22%,且只相当于2007年同期成交的三成。中新社发绍常 摄

楼市外资何去何从?

  近日,内地楼市接连传出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雷曼兄弟等国际投资机构计划出售在华物业的消息。在这些早期进入中国楼市的外资基金欲寻机抛售在华资产时,海外投资者也正放缓进入中国楼市的投资步伐。中国楼市深陷低迷已近一年,难道外资已经嗅到中国楼市危机?

  自二00三年开始,一些海外投资机构纷纷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并四处出手收罗优质项目,购入金额据不完全统计在三百五十亿元人民币以上。市场人士估计,由于近年中国房价连续上涨,至今市值已经上涨数倍。到今年上半年,海外投行欲借内地楼市低迷之际四处寻觅优质项目,买入意愿仍然十分强烈。

  但今年第三季度,在华房地产投资的海外买家明显减少。相关机构统计显示,第三季度,曾是外资投资意愿最强烈的上海楼市,也仅有三宗外资购买交易。而早期进入中国的海外投资者也在寻求转手,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摩根士丹利、花旗银行、雷曼兄弟、美林等多家外资投资基金开始通过中介寻找买家,准备出售此前在中国购买的物业资产。

  一时间,外资抛售中国物业、正在退出中国楼市的传言四起。有业内人士甚至猜测,中国楼市艰难调整已近一年,短期内深陷低迷的中国楼市似乎难以自拔,难道外资已经嗅到中国楼市危机?

  “一部分投资商早期进入市场,出于自身战略的调整或者资金需求,对手中持有的物业进行出售或是转让,但同时也不断有新的海外资金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这与各个投资商有不同投资策略及资金安排有关系,既然‘有进有出’,不能一概而论定性为抛售,也不能说是外资在退出中国市场。”高力国际投资部董事黄卓伟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在经历波动和调整,但同时也会给市场带来投资机会,毕竟从中长线角度看,企业及居民对不同种类物业的需求是强劲而持续的。”黄卓伟说,目前中国仍是世界上少数经济持续增长的国家之一,在全球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基本面在恶化时,中国可以成为资金的避风港以及海外企业业务增长点所在。

  全球信贷市场的危机使流动资金紧缩,对华尔街的国际投资机构而言,出售物业回笼资金是当务之急。但海外投资机构的集体出售举动会进一步影响市场信心。

  黄卓伟表示,但不可否认的是,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以及国内房地产市场调整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银行信贷变得保守使融资更为困难,而短期内机构投资者在物业投资上也会变得更加谨慎。毫不疑问,外资短期内会有所观望,但中长期仍然看好中国楼市,很多海外投资者目前正在做项目储备,并寻找最佳投资时机,一旦市场情况逐渐明朗,银行信贷逐步放宽,外资投资机构会有所动作。(记者 阮煜琳)

新闻聚焦:

  “十一”黄金周,福州地产开发商欲借为期7天房展会不遗余力降价促销,但无情现实表明,楼市“金九”已是前尘往事。进入10月,购房者仍陷于深度观望,业内人士预计,“银十”恐成黄粱一梦,迎接楼市可能又是一个“寒冬”。

降价:自救良方,还是饮鸩止渴?

  福州楼市今年没有再现传统的“金九”盛况,朝阳房产目前积压房产达1万多套,每月成交才50多套,积压量比过去多,成交量却仅为过去的三分之一。周福良担心,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建筑成本大幅上涨,开发商降价简直是在饮鸩止渴。

迎接楼市的可能又是一个“寒冬”?

  业内人士认为,受信贷政策等综合性政策影响,开发商的资金链越绷越紧,同时持续低迷的楼市成交量更令开发商的资金链备受考验。迎接楼市的可能又是一个“寒冬”。

  一直“做多”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外资近期发生异动,多家海外投资机构欲转让手中物业的消息令市场臆测纷纷。对于在低迷中艰难前行的中国楼市而言,外资抛售的影响还不至于太严重,但市场信心可能会受到干扰。

“坐山观虎斗”

“急需抬轿人”

延伸阅读:

  楼市急跌,对于普通购房者来说,自然是好事。但毋庸讳言,这种暴涨暴跌,无论对房地产行业还是我国宏观经济,都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危害不浅。当前,有必要梳理一下此暴涨暴跌的起因,看看究竟是谁“搅乱”了中国楼市。

地方政府究竟是"救市"还是"救己"

  在我眼里,个别地方政府所谓的“救市”,与其谓之“救市”毋宁谓之“救己”——救地方财政收入救GDP数字救形象工程,一言蔽之:救官员一己政绩。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寻求 中长期 投资机会 基金 交易 
稿源: 新华网-中国新闻网  编辑: 朱慧慧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90后"挺进大学
2008年度诺贝尔奖
新疆乌恰发生6.8级地震
2008国庆黄金周
金融风暴横扫全球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