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郑小郑都喜欢古董。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个家庭纪事(18)
郑氏父子家庭感言
希望能把我们家收藏的甬式家具,按照古书上写的那样摆放起来,免费让大家参观。这样一来,现在的年轻人就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老祖宗的生活,这也是一种教育。
在宁波收藏界,说起郑乔其,几乎所有人都会跷起大拇指。68岁的老郑,体力和精力甚至可以和20岁出头的小后生相媲美。对于朋友们的夸赞,老郑自嘲地说:“这都是长年跑乡下去收破烂的缘故!”
郑乔其口中的“破烂”,其实是价值不菲的古董。他们一家不仅在上海的闹市区开了家甬式老家具店,而且还筹划着在宁波建立一座博物馆,专门用来展示当年甬上人家的真实生活。
最初的收藏是为了纪念
郑乔其祖籍舟山,出生在宁波,从小在东钱湖边长大。5岁那年,他跟着爷爷去了上海。在解放前,郑家算是一个大户,郑乔其是家里的小少爷,上头有两个姐姐。老郑说,他从小就看着家里的红木家具,对这些老家具有着深厚的感情,“看多了,接触多了,自然知道什么是好品质。”后来,郑家遭遇事故,家道中落,郑乔其也从小少爷变成了一名小工人。
上世纪70年代,郑乔其在上海一家工厂做工,每月几十元的工资让他觉得稳定,“但心里总是有点想法,想找回自己的过去。”老郑说,他那时候经常做梦,梦见和家里的老人一块在紫檀木的桌子边喝茶,梦见自己睡在宽敞的甬式大床上。“其实我是想着这些老东西,这一件件都是宝贝啊!”
一次偶然的机会,郑乔其回东钱湖探亲,发现这里很多人家用的家具,和以前自家用过的很相似。“或许可以从他们那里买下来,留作纪念也好!”郑乔其想。但由于当时的环境,他不敢公开收购,只好偷偷地向亲戚和认识的乡亲购买。
到宁波各地收“宝贝”
为了能买到更多的老东西,几乎和改革开放的脚步一致,郑乔其开始频繁往来于宁波和上海之间。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每逢厂休有空,他都会乘船从上海来到宁波,弄上一辆28英寸的自行车,备好干粮、水和几只大口袋,到宁波各地收古董。“当时大家收入不高,物价也便宜,花上几十元就能收回一堆东西,一天下来,自行车的车把两边都挂满了袋子,我两只手也都拎着袋子。”回忆起当年收购古董时的场景,老郑说虽然辛苦,但很值得,“那时候好东西多,不像现在假货泛滥。”
每次收购回来,郑乔其都会欣喜若狂好一阵子,但他总是悄悄地把家里的门关上,再打开那些大口袋。“那时候不敢啊,就怕被人说成走私什么的!”不过,在灯光下仔细擦拭着这些宝贝,老郑的心情是愉悦的,“有些东西虽然表面上看已经又脏又破,但是经过我的修复,它们原有的质地就展现出来了,十分漂亮。”
一开始,老郑只是收些凳子、椅子,后来,他收藏的范围逐渐扩大,柜子啦、大床啦、桌子啦,甚至连香炉、帐钩这些很容易被人随便丢弃的小东西,也被他一一收来。“在收货的过程中,有许多东西我也是第一次看到,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我就会去请教家里的老人。”郑乔其说,在收藏老东西的同时,他逐渐意识到,这些物品其实是有地域性的,代表了这个区域人们的生活习惯,“或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有意识地关注起甬式古董,尤其是家具,因为家具和生活联系很紧密。”
做起古董生意
大概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玩起了古董,不少玩家打听到老郑手上有好东西,慕名找到他,希望能收购。“第一次有人找到我时,我不敢卖给他,我怕他是便衣警察。”老郑说,他那时候也没想过要卖这些老东西。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找到郑乔其,想买他的那些宝贝。
“头一回卖出东西,是卖给了一个老朋友,他特别喜欢我收藏的一把椅子,每天都要来坐坐才甘心。”看在朋友的面子上,老郑把这把椅子按当初的收购价忍痛割爱了。有了第一次的经历之后,老郑放开了许多。“但我只把东西卖给真正喜欢古董的人,只有这样,这些老东西才不会被毁坏。”
长年累月下来,老郑收的货越来越多,他不可能把这些家具一一搬到上海,干脆就在宁波买了套房子存放这些老东西。看到买卖古董也能维持基本生活,老郑就辞了职,把妻子也带到宁波做生意。
“80后”儿子继承父业
1986年,年过四十的老郑在宁波有了个儿子。儿子郑清谷身上有着“80后”的显著特点,喜欢吃洋快餐、玩电脑游戏、看国外大片,但这些都不影响他成为一名艺术品鉴赏者。“从小看着老爸为这些宝贝忙碌,我对它们也产生了感情。”
小郑回忆说,在他的印象里,宁波这个两居室的家显得特别挤,摆满了旧式大床、椅子、桌子。他小时候特别羡慕同学家的沙发,“那种西式的,软绵绵的,不像我们家的,摸着都是硬邦邦的。”
上世纪90年代末,父母打算到上海开店,小郑也跟着转学来到上海。“当时上海城隍庙每周六都有个类似古董集市的活动,我爸每周都去,有时候我也跟着去看看。”在凑热闹的同时,只有十几岁的小郑也领略到了古玩的魅力,“有些东西看上去很不起眼,但看多了却会觉得它很有魅力,让你有种迷恋的感觉,爱不释手。”小郑还发现,很多老外都对他父母收藏的旧东西感兴趣。记得有一回,两个澳大利亚人来到他父母开的店,“他们看到店内摆放着的几个香炉,眼里马上放出了光。”
大概也是从那时候起,小郑开始有意识地看古书、典籍。节假日作业少的时候,他还会跟着“师傅”也就是老爸,去各地的古玩市场淘宝,或者登录艺术品门户网站和藏家们交流收藏经验。为了能和国外顾客更好地进行沟通,小郑特意加强了英语口语学习,把学到的口语在父母开的古玩店里进行实践。
想建甬式家具博物馆
“虽然身边的很多朋友都觉得玩古董是老年人的专利,不是我一个年轻人应该做的,但我还是坚持这么做。”小郑还拿圈内的名人来勉励自己,他说,著名的古瓷鉴定专家耿宝昌12岁就跟着老师学习古瓷鉴定了,故宫博物院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徐邦达17岁就开始自己买古玩了。
进入新千年之后,收藏热更是在全国各地红火起来,小郑说服了父亲,在宁波开了家分店。“我们家在上海闹市区开的是甬式明清家具店,我觉得如果不在宁波开家分店,怎么也说不过去。”小郑说,宁波店更多的是展示和收藏的功能,“开了店铺之后,宁波很多老主顾都主动把好货送过来,我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好东西。”
小郑认为,古玩收藏不仅是一项产业,更是一种文化。建一座甬式家具博物馆、开一个专门交流甬式家具收藏的网站、写一本关于甬式大床的书,是他和父母最近两年要做的事情。
相关链接
近日,鄞州区出台了《关于鼓励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意见》,规定由个人或民营企业出资筹建博物馆,最高可以获得400万元的补助资金。该意见从场馆建设与运作、资金补助、用地保障、人员配备、综合设施与服务配套等方面提出了详尽的扶持措施。
紫林坊艺术馆、华茂堂美术馆、张德和根雕美术馆……目前,越来越多的民间私人博物馆在宁波各地兴办,使得市民能享受到更多的文化大餐。(记者 丁晓虹)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工资 袋子 物价 80后 出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