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包玉刚和时任宁波市市长耿典华在北京签署捐资相当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外汇创办宁波大学的洽谈纪要。
●1985年10月,宁波大学奠基典礼隆重举行。
●1986年8月,录取首届新生280人,11月隆重举行开学典礼。
●1990年7月,学校获准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意首批5个专业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1992年,学校被批准为第一批录取院校(与国家重点大学同批录取新生)。
●1995年11月,通过教育部首批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
●1996年3月,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
●1998年6月,被批准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际贸易学、工程力学、水产养殖学3个学科点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专业点;1999年起正式招生。
●1999年6月,浙江省首个国有民办本科二级学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成立。
●2000年2月,被列为浙江省三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2000年9月,在校学生人数突破一万,成为继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后浙江省第三个“万人高校”。
●2000年12月,学校拥有11个学科门类的本科专业设置自主审定权。
●2004年5月,教育部发文公布2003年42所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结论,宁波大学获得优秀。
●2006年初,科研项目“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
●2007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宁波大学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工程力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和水产养殖等3个学科专业被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核心事件
包玉刚捐资建设宁波大学,结束宁波无综合性大学历史
1985年10月29日上午11时20分,这在宁波教育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捐资创办的宁波大学举行隆重的奠基典礼。包玉刚夫妇和时任代总理的万里、省长薛驹等,一起挥铲为宁波大学奠基培土。1986年8月,宁大录取首届新生280人,11月26日,宁大首届开学典礼隆重举行,就这样,甬城大地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宁波人的千呼万唤中诞生了。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从此结束,宁波教育史从此掀开了新的一页。
创办一所综合大学,宁波人的一个梦
——宁波大学在改革开放中呼之欲出 包玉刚带头捐资为家乡建大学——宁波大学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宁波大学在改革开放中呼之欲出
1984年,宁波被列为沿海开放城市,迎来了一个大展鸿图的发展机遇。宁波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1984年,全国有36所高校的校长都是宁波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直到1986年前,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还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宁波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
于是,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宁波构织一个孕育人才的摇篮,这成了宁波人一个共同的梦。从1982年开始,宁波市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上多次提出,建议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宁波市政府也曾多次努力欲将之付诸实施,但终因财力有限而未成功。
“要加快宁波改革开放的步伐,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1984年,邓小平作出一个对宁波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这一决策为实现宁波人的大学梦指明了一条路。这年夏天,时为西安交大教授的俞茂宏在前往丹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途中,就“在宁波办一所综合性大学”一事给宁波籍侨胞包玉刚写信,在信中他诚恳地说:“在宁波新建大学,此义举的带头人非包先生莫属。”信件于当年7月寄至香港。此后,俞茂宏教授将此信略作修改,在参加各种全国学术会议上,拿出此信向众多宁波籍学者宣读,心系家乡的宁波籍学者纷纷在信上签名支持,随后这封签名信被送至宁波市政府。当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决定派人到香港拜访包玉刚,请他回家乡考察、探亲,其中的第一目标就是想请包玉刚在宁波捐建一所综合性大学。这一想法得到了时任浙江省省长薛驹的同意。
包玉刚带头捐资为家乡建大学
——宁波大学在改革开放中崛起
1984年10月28日,阔别家乡40多年的包玉刚踏上故土。他为家乡拥有北仑这样的深水良港而欣喜不已,而家乡的落后又使他深深感到了自己的责任。当得知宁波尚无一所综合性大学而家乡人民正在酝酿创办时,回宁波才三天的他欣然决定出资5000万元率先创办宁波大学。他说:“宁波面积是香港的10倍,人口与香港差不多,香港有5所大学,而宁波没有一所综合性大学怎么能行呢?”
12月19日,时任宁波市市长的耿典华与包玉刚在北京签署了捐资创办宁波大学的《洽谈纪要》。邓小平对包玉刚造福桑梓的善举深表赞许,并欣然答应为宁波大学题写校名。
在邓小平的支持和关怀下,宁波大学的筹建工作非常顺利。很快,1985年10月29日,在包玉刚故里庄市附近的甬江之滨,宁波大学奠基典礼隆重举行,包玉刚亲自为新生的宁波大学奠基,并希望国内外热心人士特别是宁波籍人士,用各种方式为家乡的大学贡献力量。
彩球升空,鸽子放飞……1986年11月26日上午10时,宁波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宁波大学举行首届开学典礼。至此,几代宁波人的一个共同梦想终于实现了。
此后,包玉刚年年都要来到宁大校园看望师生,时刻关心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1989年,包玉刚捐资500万港元修建风雨操场和室内游泳池,次年又捐资630万元人民币,兴建大学图书馆……在包玉刚的带动下,邵逸夫、包玉书、曹光彪、李达三、赵安中等“宁波帮”人士,王宽诚教育基金会等对宁波大学给予了大量捐助和支持。据了解,二十多年来,有60多位“宁波帮”人士捐资近4亿元人民币,帮助宁波大学建设了一批教学和科研大楼,造就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如今,走在宁大校园里,放眼望去,包玉刚图书馆、包玉刚教学楼、逸夫教学楼、林杏琴会堂、曹光彪科技楼、李达三外语楼……一栋栋楼无不在倾诉着“宁波帮”人士的赤子情怀。采访中,宁波大学原党委书记贺建时说:“没有改革开放,宁波不可能成为沿海开放城市,宁波建大学不可能被提上议事日程;没有改革开放,包玉刚不会在1984年到宁波捐资创办宁波大学;没有改革开放,不打破僵化思想的禁锢,宁波大学不可能1年建成2年招生。”所以他说,宁波大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宁波市改革开放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从万人大学到第一个博士点
——宁波大学在改革开放中壮大
短短22年,宁波大学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1992年,成为第一批招生院校;1998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0年,发展成为浙江省除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以外的第三所万人大学;2007年,3个学科被批准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到2008年6月,宁波大学已有教职工24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400余人,含中国科学院共享院士5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20名,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工作人员3人。一时之间,这座崛起于改革开放、矗立于甬江之滨的新大学被新闻界誉为“中国高校的黑马”。
1996年3月,经省委、省政府决定,宁波大学与原宁波师范学院、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联合组建为新宁波大学。这是宁波大学发展史上意义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体制改革,合并后,学校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00年9月,发展为万人大学的宁波大学拥有了10大学科门类,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地位进一步确立。1999年,宁波大学新任校长、中科院院士严陆光确定了宁波大学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提高质量、提高档次、提高地位,将宁大发展成为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并着手实行内部管理体制、教育教学改革,紧贴宁波地方经济创办专业。这一办学思想的转变为宁波大学今后走上服务地方经济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一代代宁大人的努力下,宁波大学不负众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建设的主力军。“通过振兴教育来振兴国家,通过办宁波大学来振兴家乡。”包玉刚先生和广大宁波海外华侨华人的热切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
点评
宁波大学起舞于改革开放浪潮
由包玉刚先生捐资创办、邓小平同志亲自题写校名的宁波大学,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它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侨胞捐资创办高校的先河;其次,对宁波市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启航的作用,正是从捐资创建宁大开始,宁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宁波帮”和帮宁波人士,从而促进了宁波的改革开放;再次,宁大的创办从此结束了宁波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
不平凡的创办背景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前景。宁波大学建校22年来,经历了从创办到立足,从发展到提升四个阶段,今天,不仅得到量的扩大,而且实现了质的跨越。当初只有280名在校生的小学校,已发展成为在校生25000多人,专业门类齐全,拥有学士、硕士、博士一个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浙江省重点高校。宁波大学的成功,得益于宁波的改革开放,是一方水土培育了一所学校;得益于人才兴校战略,宁大从创办之日起,就依托国内一流高校,吸引一流人才;得益于“立足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宁大致力于改变中国高校以理论为本位、知识为本位、课堂为本位的传统教学模式,把学校与社会、与经济、与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所需,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组织百名博士、教授进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科研难题,主动为政府出谋划策,架构起了一座高校和地方合作的平台,以服务求发展,以发展促提高,为地方性高校如何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讲述
我看着宁波大学一步步成长
宁波大学原党委书记 贺建时
1986年,宁波结束了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历史。可没有想到的是,短短22年,宁波大学居然取得了如此飞速的发展。而我有幸看着它一步步成长。
宁波大学的创建对当时的宁波来说实在是件非同寻常的大事。1986年7月初,我来到宁波大学报到。说实在,当时的宁波大学还是个大工地,离开学只有2个月了,建设者们正加班加点地工作着。为保证顺利开学,当时的市委书记葛洪升、市长耿典华等几次亲自前来工地视察、指导,协调解决工程建设和学校的许多重大问题。如果说市领导的重视让我感受到了宁波大学创建的重要性,那么此后不久举行的首届开学典礼就更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宁波大学的非同寻常。
1986年11月26日,宁波大学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学校的捐资人包玉刚先生不仅亲自前来出席典礼,而且还特意邀请了60多位海外侨胞和国外友人,一同包机前来宁波。更让师生们激动的是,开学典礼还来了两个重量级的人物,一位是英国教育次大臣,受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指派前来参加典礼;另一位就是当时的国务院代总理万里,他受邓小平同志委派又一次走进宁大校园出席开学盛典。一所高校的开学典礼规格如此之高,实在少见。只有280名学生的首届开学典礼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媒体的关注,为满足记者的要求,开学典礼前,我们还专门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
2幢教学楼,一幢学生宿舍,2个学生餐厅,一个宾馆,总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280名学生,不到100名的教职工。这就是最初的宁波大学。当时专职教师很少,教学任务主要靠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和杭州大学五校支援。但是,诞生于改革开放之中的宁波大学自其面世之日起便走上了改革创新之路。从于全国高校最早实行学分制管理到按学科大类招生,从于全国率先取消助学金制转而实行奖学金制、贷学金制,到三校合并、创建国有民办科技学院、全面推进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宁波大学在改革创新之路上迈出了一步又一步,许多举措都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历届学校领导班子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办好宁大是每一个宁大人的责任。因为他们知道,宁大是“宁波帮”爱国爱乡情怀的最好体现,是宁波改革开放的一块重要里程碑,不仅情系故里的“宁波帮”对其关怀备至,而且党中央领导也对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宁大不是一所普通的大学,它承载着太多的深情,承载着太多的厚望。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宁大人抓机遇、抓改革的意识是十分自觉和执著的。
22年,这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历史来说,实在是太短了,然而就在这短短的22年里,宁波大学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数字为证:1986年刚建校时,全校只有8个系(2个系在筹建之中),280名学生,学校占地面积1283亩,建筑面积25000平方米;2008年已达到19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25000名在校生,学校占地面积达2700亩,建筑面积达80万平方米。1986年,40余名教师中,正、副教授分别只有5人和10人,如今2400多名教职工中,正教授有260人,副教授有650余人,教师中硕士学历以上的超过74%。更重要的是,学校形成了从培养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教育体系。
回首22年宁大发展史,有创业的艰辛,也有困难面前的执著和坚守,更有机遇面前的奋进和收获。作为一名宁大人,我见证了宁大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整个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