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也为了见证30年来城乡面貌、人民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本网推出“亲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故事”征文征图活动。即日起公开向社会各界征集文章和图片,要求贴近现实,短小精悍,具有时代特征;时间跨度可纵贯改革开放30年宁波的所见所闻、巨大变化;描绘30年来身边的积极变化,讲述幸福感受等。详细
中秋月饼细回味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年09月04日 15:31

  郑雪菲中秋将至,对于月饼的种种记忆油然而生。有的月饼对70后的人来说,简直是“匪夷所思”。而改革开放这30年间月饼的变化,更让我感到目不暇接。闲来细细回味,方觉这“变”,其实是反映一种消费需求,一种文化趋向。

  1961年初秋到潮汕舅妈家作客,时值三年(1959~1961)困难时期,粮油副食品十分匮乏,中秋月饼凭票供应,每人一小块,客人来了,就一人也摊不到一块了。于是,生于饼店世家的舅妈就决定自己动手做饼,改善节日生活。她趁每日到乡下荒山拾柴火之便,在农民拔过花生的地里寻拣少得可怜的漏网花生,虽每次只有二三十荚,但积少成多,几次下来,居然也有一大把花生米。又见她捡来不少荔枝核,锤破后放在陶罐里每天换水浸泡,一周后捞出晒干捣碎,再磨成粉,筛出其中三分之一精细的,掺和到配售的一斤面粉里,这就是饼皮的主原料;花生和红糖(凭票供应)为馅,加上近一个月吃无油菜省下的糠油,最后,凭她高超手艺,两大盘中秋月饼终于新鲜出炉。尽管这饼香甜中犹带苦涩,但还是使家人过了一个四邻无法企及的丰盛的中秋节。

  到了八十年初,月饼已无须凭票供应,阔别多年的印有“花好月圆”字样的大月饼又出现了。此时,月饼的品种不多,用料不外都是花生、芝麻和豆沙等。人们对月饼的要求也不高,只要是油酥香甜,就算佳品;也不讲究什麽包装,大油纸一包了事。这完全符合温饱年代的评价标准和消费需求。

  九十年代以后,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什麽闽式、广式、潮式等名目繁多,用料也五花八门,果仁、莲蓉、枣泥、板栗等等均可入馅。厂家还在外包装上表明月饼的成分、配料等以方便顾客挑选比较。做工也越来越考究,月饼的饼面上,不仅有传统“月中蟾兔”之类的装饰图案之外,还增添许多设计精良,构图美妙,花纹灵细的新图案。各式的包装也应运而生。记得1993年中秋节,广东朋友来访,送了一盒“双黄莲蓉”月饼,精美的铁盒面上除了有如镜的明月和鲜艳的牡丹外,还有潇洒飘逸的“飞渡银河抱月归”的题诗,当时令我眼睛一亮。现在,已不足为奇了。去年,朋友送的“七星伴月”月饼,深褐色仿皮面料和暗红色的缎绒镶拼的圆形礼盒,质感高贵、造型典雅。里面有白莲蓉、红莲蓉、绿豆蓉、五仁、豆沙、绿茶、枣泥七个“迷你”月饼象征“七星”,聚在双黄白莲蓉月饼周围,口感细腻软滑,令人回味无穷。礼盒也让人爱不释手,这些精美绝伦的月饼盒,自然而然地成了我的收藏品。

  如今的月饼市场,实在令人眼花缭乱。凭票购饼那阵子,只要买到月饼就行,没啥讲究。现在可就不同了,买月饼时带着营养、健康的理念七挑八选,而不是单纯追求口感了。像我们老年人吃的月饼,尽量挑选那些素油素馅的“三低”(低糖、低油、低脂)月饼,要吃得舒心,也要吃出健康。

  如今的月饼不只是一种食品,而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吃月饼,实际吃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气氛、一种情感。中秋佳节,家人亲友团聚一堂,赏月叙旧,谈古说今,不亦乐乎!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锤破 柴火 板栗 包装 白莲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