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经济评论:房价万万降不得的地产商逻辑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月29日 09:13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中房集团董事长孟晓苏日前在“中国地产30年成果展”上演讲时,直截了当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什么价格都可以降,只有房价万万降不得,无论自住还是投资,现在都该出手了!

  曾有一种“哲理”说,医生盼人多病,军火商盼战争,粮商盼天下饥荒……,如果说这种“哲理”是以戏说方式揭示人的本性,那么地产商说“什么都可以降,只有房价万万降不得”就毫不奇怪;反之,地产商如果说“什么都不能降,只有房价最该降”,那才奇怪了。

  当然,作为国企或央企的经营者,孟晓苏这么说似乎也并非完全出于地产业自身利益考虑,而是站在了宏观经济大局,以及社会民生的高度。比如他讲到,房价上涨的原因就是供不应求;面对因为供不应求而造成的房价上涨,有关部门出的主意却是少建房,即抑制需求,反过来打压需求,请问13亿人的需求你抑制得住吗?宏观调控力度不断加大,势必损害产业发展,损害经济发展,特别是抑制需求,不符合今年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要依靠消费拉动经济的政策……

  不错,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是不变的市场法则,然而价格却未必总是真实反映供求关系,所以经济学中有“价格扭曲”、“价格脱离价值”等概念。中国这几年的房价亦是如此。真正有住房需求的中低收入者、贫困阶层只能望楼兴叹,穷尽一生的收入也未必买得起房,谈何供不应求?

  所谓“少建房,抑制需求”,实际上是一个并不存在的问题。国务院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益的10%用于廉租房建设;70%的住宅用地用于廉租房与经适房建设,这怎么是“少建房,抑制需求”呢?这里,孟晓苏可能稍有些不够冷静,因此错把全中国人的住房问题与地产商经营的楼市都联系在一起了。为了论证某一问题、强调某一观点正确而强化某些数据论据是可以理解的,但孟晓苏这一论据显然站不住脚——中国有数亿农民一定时期内不大可能加入楼市消费的行列中;已有住房人中再购房需求估计只占很小比例,如果孟晓苏提供的数据准确——有房产的人占绝大多数,没房住的人只占2%,那么“13亿人的需求”从何而来呢?

  关于“宏观调控损害经济发展”之说,只能说站在某个侧面有一定道理:这些年中国地产业确实拉动了经济增长。但一国若长期依赖地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很难说经济处在良性增长的轨道上。把“依靠消费拉动经济的政策”简单地理解为“房地产消费”显然是片面的,是一种“地产商式的理解”。再者,在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语境下,地产行业的民生特征、公益属性与经济营利属性要逐步分割天下才是其健康发展的趋势。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把住房作为人的一种基本权利与政府的基本责任;这个问题上,国企或央企地产企业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而不能一味强调利润而希望“房价万万降不得”。

  如果说,立场不同,观点不同;角度不同,结论不同;利益不同,价值不同;那么即使是国企或央企地产经营者,分析问题或也难免“地产商式”的逻辑色彩。比如,关于胡锦涛最近关于“房地产市场要健康稳定发展”的两次讲话,孟晓苏认为是“对购房居民的一次信心喊话”,我只能说,这又是一种“地产商式的理解”。(马涤明)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产经 商经 收益 
稿源: 上海证券报  编辑: 崔燕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穆沙拉夫辞职
关注奥运闭幕式
陈水扁退出民进党
关注刘翔退赛
中国奥运健儿夺金时刻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