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杨不管”当时肯定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否则,他不会选择漠然。但在笔者看来,造成“杨不管”不闻不问学生课堂打架的真正原因,还在于他的“习惯性冷漠”。
有过求学经历的人都知道,学校中从来不乏此类漠然、超然的老师:他们通常对课堂纪律、学生状态作壁上观,只管上课,当然,也仅仅是上课。他们通常不关心教学成绩,更不用说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教师”对他们而言,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如此习惯性冷漠造就了“杨不管”,这不仅是职业道德的问题,更是制度设计的问题。
师德管理失范,是导致该起悲剧的根源。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既然“杨不管”老师存在者众,我们应该通过这个悲剧,思考如何让这部分人抛弃“习惯性冷漠”。
由“习惯性冷漠”的“杨不管”们,我们最容易想到的,还是正在修订中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此次修订争议最大的是“保护学生安全”条款的首次加入。在笔者看来,这一条款的加入尽管“模糊”,但如果跟进性解释得当具体、程序设计合理的话,应该能有效解决“杨不管”们的“习惯性冷漠”问题。比如,教师在一般情况下,应该保护学生哪些范畴的安全、何种情况下的安全、何种程度的安全等,这些细则虽不必条条框框地列出,但应该有大致的划分和归类。与此同时,常规性的检验和监督程序也应该被采用,比如,可以通过向教师、学生、家长发放问卷的方式,及时调查发现“杨不管”们的存在和产生的苗头“杨不管”事件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成为丰富“保护学生安全”条款的反面案例;反过来说就是,“保护学生安全”条款丰富后,能有效地促进师德制度的规范改进,促使“杨不管”们抛弃“习惯性冷漠”。如此,实为多赢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