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不管”事件峰回路转,被称为“杨不管”的杨经贵老师首次接受采访时说:事实上我已经管了,为何说我不管呢?只是我没接受采访而已,仅凭一家之言就给我扣帽子,我很难接受。这是对我人格尊严的践踏,更是伤害。(7月17日《河南商报》)“范跑跑”事件仍在延续:16日“范跑跑”就状告教育部、央视侵犯其名誉权事宜与律师正式接洽。范美忠称其预期的目的是希望侵权方道歉,经济赔偿则是象征性的1元钱。(7月17日《每日新报》)
之所以把“杨不管”和“范跑跑”放在一起探讨,一方面是因为之前有论者说,“杨不管”的行为比“范跑跑”更加令人痛恨;另一方面,是因为安徽拟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处罚“范跑跑”“杨不管”们。(7月17日《法制日报》)我们看到,在“范跑跑”事件和“杨不管”事件发生之后,关于教师责任和权利的讨论已开始备受关注且走向深入。
在杨老师的叙述中,“杨不管”事件的“真相”开始浮出水面:打架事件很短只有1分钟,杨经贵正在黑板上板书没有听到;杨经贵回头看到两个学生抱在一起说了一句“你们要是有劲,下课到操场上去打”;看到学生坐不住了,杨经贵立即让三个学生送他去医院,并让学生通知班主任……杨经贵老师接受媒体采访后,舆论开始转向他这边:有网友说“对杨老师的遭遇深表同情”;有网友说“凭什么要赔10万,也太夸张点了吧”;有网友说“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杨老师的遭遇我真的是感慨万端”……如果杨老师所说属实,赢得网友的支持理所应当。
之所以在“真相”两字上加上引号,是因为我们还不能只听杨经贵的一家之言,真实的情况还需警方核实。在我看来,如果杨经贵所说属实,在没有意识打架事件的严重后果之前,他其实已经履行了一个教师的职责,其所作所为并不能被称为“眼看着学生被打死还继续上课”。对于为什么一直都不接受媒体采访,杨经贵解释说:我很内疚和自责,后悔当初没有陪他一起去医院。我不是不想说话,只觉得愧对他,不想给他们家庭带来过多的伤害……因为担心学生的家庭受到继续伤害,杨经贵选择保持沉默,这一点无疑值得赞赏。
如果“杨不管”是“范跑跑”会怎么样呢?暂且不论“范跑跑”的所言所行是对是错,他至少是一个“十分关心自己权利”的人。我们也看到,范美忠已经开始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杨经贵是范美忠,他当然会在第一时间站出来为自己辩护,他会解释自己不是没有管,他会坚决抗议教育部门对他的停职处罚和公安部门对他的10万元罚款……可老实巴交的杨经贵毕竟不是范美忠,他没有主动地为自己维权;他只是迫于舆论的压力才说出“真相”,对于其他停职和罚款之类的惩罚默默接受。如果“杨不管”是“范跑跑”,他受到的伤害也许不会有这么大吧。
在“杨不管”事件中,杨经贵也许是有责任的。但管与不管的责任有多大,却又是模糊的。在教育部门和公安部门看来杨经贵责任很大,否则也不会施以停职与罚款的重责;而在一些老师的眼里杨经贵应该是冤枉的,否则也不会借钱给他交罚款……在这一事件中,老师和学校应该承担多大的责任,还需要法律说了算。如果为了息事宁人,把所有的责任都让老师和学校承担,却是不公平的——行政问责与治安处罚都应该走程序,实现程序正义。
安徽拟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以处罚“范跑跑”“杨不管”们,这当然是必要的: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对教师们进行约束,会让教师和学校明晰自己的职责——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师德,只会让老师们不堪重负,只会伤害那些无辜的老师——学生的归学生、老师的归老师、学校的归学校,在明确管的责任与跑的自由之后,“杨不管”事件和“范跑跑”事件也就不会有如此大的争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