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活动的通知》,决定评选表彰一批“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对象为四川、甘肃、陕西、重庆4省市地震灾区高三年级以下的未成年人。
高三年级以下的未成年人也正是人们常说的“90后”。在一些人的眼里,
“90后”属于温室中的花草。他们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一些孩子更是喝着可乐、玩着电脑游戏长大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被长辈们宠着、纵着,特立独行、标新立异,缺乏互让、互爱、互助精神,经不起风吹雨打,令人堪忧。然而,“5·12”四川汶川大地震,“90后”新生代的沉着镇定、坚强勇敢却不得不让抱有成见的人所刮目相看,一个个年幼孩子的英雄故事不由得人们不敬佩不已、感动不已。让我们铭记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吧:9岁的林浩挣扎着从石堆中爬出来后,又舍身背出两名被废墟掩埋的同学,自己的手臂却被砸成骨折;一名叫罗瑶的女孩子在被压在废墟里,手脚受伤的情况下,靠唱歌顽强激励自己不要入睡最终获救;3岁的小郎铮,吃力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朝救出他的武警官兵敬少先队队礼;11岁的张吉万背着3岁的妹妹,在地震发生后走了10多个钟头到达绵阳安置点……更令人感奋的是,这种勇敢坚强、互助友爱、奋不顾身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灾区个别孩子身上,而是一种普遍的群体行为。尽管他们未经多少磨难,尽管在长辈们看来他们仍不过是稚嫩的孩子,但在大灾大难降临时,他们却爆发出了一些成人都难以企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直面灾难、毫不退缩,奋不顾身、舍己救人,敢于担当、勇于负责,“90后”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改观了人们以往的评价,让人不由不惊讶、钦佩、振奋、鼓舞:“90后”新生代并不逊色于他们的前辈,他们是坚强的新一代、英雄的新一代、堪当大任的新一代。
“90后”危难时刻的坚强勇敢值得让我们成年人反思。我们再也不能用成年人的好恶和惯性思维来理解、审视和评判未成年人。如今的未成年人自有他们全新的成长环境和空间,自有他们独特的个性展示和求知求乐方式。他们特立独行,但不遗世独立;他们“放任不羁”,但向善向上,少有西方“嬉皮士”的悲观消极与颓废;他们埋头苦读,但同样关注明星偶像、关心政治、关注现实;他们享受着优越的成长环境,但在灾难和苦难面前,他们同样选择坚强,选择乐观,选择向上,选择挑战,无怨又无悔。
不可否认,“90后”的新生代中也有“问题少年”。但正是因为正视“问题少年”的存在,我们才更有必要大张旗鼓评选表彰“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我们就是要通过“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表彰,让更多的人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什么是关键时刻见精神见形象。我们就是要通过“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的广为传诵,让“问题少年”真正有所触动、有所彻悟,并帮扶“问题少年”矫正人生轨迹,弥合受伤心灵,并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奋进向上的种子,植入正义、正气、信心和力量。
一百多年前,思想家、政治家梁启超挥毫写下了大气磅礴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汶川地震,“90后”新生代的磨砺成长与不凡表现,让我们在渡尽劫波中也顿感欣慰。而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愈挫愈勇,愈折愈强,走向伟大复兴的希望。(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