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湾跨海大桥技术专家组共有25名成员,昨日有23人来甬,分别来自不同部门、单位,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权威人物。5年来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共召开了5次(包括本次)技术专家组会议,但由于距第四次会议已一年多,大桥合龙之后的工程进程大多数专家都没有亲眼见过,为此,指挥部昨天上午特地安排时间组织专家们上桥亲自感受一下。
图1: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的专家郑明珠(左)、山东省交通厅的专家万珊珊(中)与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副总裁侯金龙在杭州湾跨海大桥上交流。记者刘波摄
图2: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在桥上拍照。
图3:技术专家组参观大桥监控中心。
感叹市区到大桥方便多了
专家车队有3辆车,记者跟随的是3号车,车上有9名专家。昨天早上8∶10,专家车队从东港喜来登酒店出发,经潘火收费口上杭甬高速,再转绕城高速、杭州湾跨海大桥南接线抵达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
当车队经庵东收费口到达指挥部后,专家们议论开来: “现在真是快多了,从市区到这里只用了60多分钟!” “我还记得第一次看桥址时走的是国道,那时要走2个多小时,路又不好走,一趟车坐下来,人累得不行。”随行的宁波工作人员马上向专家们解释,车队所走的路是去年底刚通车的,是沈海高速的一部分。专家中马上有人接过了话茬: “配套路网一完善,大桥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会经济生活服务了。”
很满意桥上桥下监控措施
到了指挥部后,根据安排,专家们被径直带到了位于一楼的监控中心。一进门,映入眼帘的是四十台电视机组成的电视墙,电视墙的右侧则是两面超大屏幕。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朱瑶宏亲自拿着扩音器担任解说: “我们在桥的上部每500米就装了一部摄像头,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监控任意路面,所有机电设施也可以在这里控制……”站在他旁边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胡希捷问: “那你们如何查看水上安全?”朱瑶宏说,在桥的下部他们也装了36个摄像头,所有桥墩一览无遗。朱瑶宏当即叫工作人员切换主通航孔桥墩的镜头,一秒钟后,主通航孔出现在大屏幕上:浪花飞溅,桥墩底部红白相间的颜色细腻可触。见此,胡希捷满意地点点头,表示赞许,其他专家也面露笑意。
变身“游客”争相拍照留念
在监控中心短暂停留10多分钟后,专家们开始了“大桥之旅”。虽然这些专家都是交通业界的权威,各种不同的道路桥梁见识多了,但对于这座倾注了心血的世界第一长跨海大桥,专家们心里仍然别有一番感情。在南通航孔,专家们一下车,马上变成了一群好奇的游客,几乎每个人都从口袋里掏出了相机,拍桥塔、拍栏杆,或者拉上几个熟识的人拍合照。山东省交通厅的教授级高工万姗姗拍得特别高兴,记者瞅个间隙与她聊了起来。她说: “虽然我们是专家组成员,但以后与大桥这么合影的机会可能也不会有了,现在拍张照片意义很大,不仅是给我们自己留个纪念,也寄托了我们对大桥建设者的敬意。”
参观过程中,不知是谁提议: “我们大家一起照张合影吧!”随后,23名技术专家组成员在南航道桥塔下照了一张全家福。这还不过瘾,当专家们来到海中平台时,又有人提议照“全家福”,并给出理由:“在这个国内的第一个海上平台照相,可以看到整座桥的曲线,更能反映大桥的宏伟气势。”
专家们全方位赞美大桥:
我国桥梁建设最高水平!
尽管23位技术专家各自研究方向不一样,但在昨天听过大桥副总指挥、总工程师吕忠达的汇报后,在发表各自意见时,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对这一工程的组织、设计、施工、管理等每一个环节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甚至很多人多次使用了“自豪”、“高兴”、 “光荣”等字眼,均认为杭州湾跨海大桥代表了目前我国桥梁建设最高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皆连说,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成功表明“在重大工程中成立统一的指挥部很重要”,这一组织模式实行了建设管理职业化,有利于调动各方力量, “这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实现优质快速高效目标的重要保障”。江苏省交通厅原副厅长、教授级高工周世忠说,他对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海工混凝土技术印象尤其深刻,大桥指挥部充分调动各方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地采用“二次张拉”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混凝土裂缝问题,为此他曾带领江苏方面的桥梁专家专程考察过,获益匪浅,他希望指挥部能够完善地整理出相关经验,并将其推广到其他桥梁建设中。
浙江省交通厅原厅长邵尧定高工既是专家组成员又是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顾问,亲身接触工地的机会很多,去年5月到9月就一直在大桥工地摸爬滚打,见证了大桥建设的各个环节。他深有感触地说,杭州湾跨海大桥实现优质、高效、安全、廉洁的全方位成果,得益于指挥部提出的“一流管理”目标。有了这个目标,各施工、设计、监理单位纷纷因地制宜实施科学管理、精细管理、靠前管理、严格管理,确保了每一道工序的尽善尽美。
湖北省交通厅教授级高工经德良认为,大桥之所以比预定计划提前8个月通车,主要是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认真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广泛开展了科技创新,对关键工艺、技术、设备进行了攻关开发,这样才能在4年多的时间里克服施工环境恶劣等各种困难,快速、安全地完成建设任务。
湖南省交通厅副厅长、教授级高工陈明宪则充分表达了对大桥指挥部安全控制的敬意: “在如此重大的工程中,没有死亡一个人,这在其他工程上几乎是做不到的。”
对今后如何加强管理提了不少建议:
运营管理要应用“大桥精神”
毕竟是技术专家,责任感仿佛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品质。在对大桥工程表示赞叹的同时,专家们已经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保护好大桥上。昨天下午的会议上,专家们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大桥今后如何加强管理的意见或建议。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曹右安表示,5月1日以后,杭州湾跨海大桥就正式步入运营期,尽管运营与建设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阶段,但两个阶段也有相似之处,运营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建设期内“精细管理”“科学施工”经验,将之用于大桥养护。尽管目前大桥管理单位已经制定了15项不同类别的应急预案,有了应付各类突发事件的保障措施,但他还是建议各有关单位应该加强进一步协作,拧成一股绳,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邵尧定高工则表示,道路桥梁最怕的是超限超载,杭州湾跨海大桥最“脆弱”的地方是钢箱梁的铺装层。 “要实现钢箱梁铺装层5年不坏,8年不大修的目标,任务很艰巨。”他希望大桥管理者要贯彻落实交通运输部关于55吨以上车辆禁上大桥的规定,充分利用桥两头的超限超载检查站,加大监控检查力度,确保大桥“减轻负担”。
郑皆连院士则提出,虽然工厂化制作有效解决了建设期内桥梁质量控制问题,但这一技术也留有薄弱点,那就是湿接头(两个预制件之间现浇注的连接体)部分,它相对于预制件性能要差,因此,今后要加强对这一部分的观察检测,有效控制湿接头裂缝的产生,要制定完善的“治病方案”,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修补。记者杨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