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全球粮食危机蔓延 泰国米价创纪录每吨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4月19日 11:05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泰国米价创纪录达1000美元/吨

  全球粮食危机正在发生国内粮价上涨属“小步慢跑”

  本周四,泰国大米首次触及每吨1000美元的价位。同时,美国大米期货价格也达到了每百镑23.3美元的历史高点。

  伴随着原油、黄金、铜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飙升,农产品(24.15,0.35,1.47%,吧)也一路跟进,大豆、玉米和大米期价连创新高,一场波及全球的粮食危机正在蔓延。全球粮食危机袭来,国内市场表现相对平稳。如果说国际粮价是“大踏步前进”,那么国内粮价目前只是“小步慢跑”。

  商报记者刘连英

  -新高

  泰国米价创20年最高纪录

  根据外电报道,泰国大米价格周四首次触及每吨1000美元的价位,原因是恐慌的进口商争相获取供应,加剧了本已由越南、印度、埃及、中国和柬埔寨出口限制所引发的供应紧张局面。这个全球第一大米出口国的大米市场行情,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国际市场上的大米供应紧张状况。昨天,美国芝加哥交易所稻米期货大幅飙升,期货合约价格触及每100磅23.3美元的历史高点,并连续第四天创出历史新高。

  这一轮米价上涨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在3月27日,作为全球大米价格基准的泰国大米报价从每吨580美元涨到每吨760美元,一天之内达到30%的惊人涨幅,是20年来的最高点,本周四更是首次触及每吨1000美元的历史性高位。在过去一年的时间内,大米期货价格足足上扬了一倍。

  市场普遍分析认为,主要大米生产国实施出口限制导致了米价的迅速上扬。据了解,全球第二及第三大大米出口国越南及印度大幅削减大米出口量,令全球大米供给少了1/3。越南3月28日表示,今年大米的出口量将削减22%;印度也于当天公布,将出口大米的最低价格大幅调高近五成,由每吨650美元增至每吨1000美元,以缓解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另外,柬埔寨和埃及27日也公布了大米出口禁令。

  -影响

  粮荒令全球出现粮食危机

  作为全球一半人口的日常主食,大米价格上涨牵动人心。大米主产国的出口禁令让大米进口国的处境更加艰难。大米主要进口国菲律宾政府近期宣布,将于5月5日前采购50万吨大米。采取相同措施的还有土耳其,土国家粮食局也可能会购入多达18万吨的大米,以平抑国内价格。同时,出口国也同样面临粮食紧缺问题,印度粮食单产十年来没有取得突破,产量增长陷入瓶颈,供需缺口越来越大,加剧了粮食短缺状况。作为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印度不得不大幅削减大米出口量。

  在经济学家看来,印度的粮食短缺也许意味着全球粮食危机的到来。过去十多年,印度一直被公认为粮食自给自足的“模范国家”,印度有11亿人口,其中有2/3是农民,但在2008年初,该国宣布进口小麦,以平抑国内高企的粮价,这已是印度连续第二次进口粮食。

  实际上,印度并不是第一个为保护本国粮食而采取行动的国家。去年世界第五大小麦出口国俄罗斯对小麦出口加征了10%的出口关税,2008年,该项税率已被提高到40%。

  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欧盟已从世界各国进口了520万吨粮食,为找到尽可能多的粮食并储备起来,欧盟决定在今年6月之前,暂时取消粮食进口税。去年12月,中国也加入了这一阵线,中国政府在半个月时间内连下三道禁令:去年12月18日中国宣布对粮食和粮食制粉取消13%的出口退税;12月30日宣布对粮食和粮食制品加征出口关税;2008年1月1日宣布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等粮食制粉实施出口配额管理许可证。

  全球粮食供应趋紧,粮价升高让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国泰国成为高米价的最大受益者,泰国政府不但没有限制出口还在此前宣布,在保证本国粮食供应的情况下,今年大米出口量将接近900万吨。泰国计划今年把大米出口市场份额从去年的31.4%提高到40%。1月到3月期间,泰国共出口了325万吨大米,同比增长66%。

  -国内

  市场相对独立且库存充足

  实际上,除了大米之外,玉米和大豆等农产品(24.15,0.35,1.47%,吧)价格都纷纷上扬并创下历史纪录。国际农产品通胀已经开始出现,但是,国内受到的影响目前来看相对有限。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和大米的价格分别上升98.2%、24.6%、79.1%和20.2%,而同期的国内粮价上涨了5.7%。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如果说国际粮价的上涨是在“大步前进”的话,那么国内粮价也还只是处在“小步慢跑”阶段。

  中国大米网分析认为,总体上说,中国大米价格可以保持稳定,南方个别地区的早稻价格甚至还存在稳中下跌的可能。中国米价似乎没有“随行就市”。

  3月底,正在老挝访问的温家宝总理表示,国际大米价格上涨对中国的粮食供应影响有限。目前中国大米库存量充裕,达到4000万-5000万吨,而且中央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4种直接补贴等,可以促进农民增加粮食产量的积极性。另外,中国的大米供应,主要是依靠自己,而全球的大米市场供应量,不及整个中国大米供应量的一成。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首先,此次国际米价上涨,受到影响的主要是那些依赖大米进口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菲律宾、中国香港等。中国内地的大米供给并不依赖国际市场,米价自然不会随之上涨。其次,中国的粮食连续4年增产,库存非常充裕。“中国目前的情况和国际市场不大一样,东北有些地方还存在卖粮难的问题。”李国祥说,第三,中国很重视粮食储备问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总体比较高。市场上进口大米价格的上涨,对国内大米整体价格的影响几乎可以完全忽略。

  ◇新闻分析

  全球通胀趋势不改粮价仍将坚挺

  有关专家分析认为,国际米价迅速上涨,是因为国际大米市场的供需情况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状况,这种不平衡又是由多种因素引发的,而究其根本还是全球通胀导致,反过来粮食价格上涨又加剧全球的通货膨胀。

  具体来说,全球气候反常与变暖造成世界产粮区遭受自然灾害,大米等农作物产量大幅减少,特别是世界几个主要大米生产国,如越南北部地区的雪灾造成当地大米供应不足,需要从南部运去大米救急;同样由于遭受自然灾害,印度的大米产量也大幅减少。

  这些国家限制大米出口也与其国内严峻的通胀形势有关。如在过去半年中,越南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升幅惊人,3月CPI同比上涨19.39%,食品价格更是上涨到惊人的30.64%。亚洲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正面临同样的问题。

  油价上涨对大米价格的影响不亚于气候问题。近年来,因石油价格大幅上涨,世界各国纷纷发展替代能源,不断增加种植可用来生产替代能源的农作物,如玉米、甘蔗、油棕等,这些作物的价格近两年来随着油价的暴涨而水涨船高,从而使原有的许多稻田被用来改种能源作物,导致大米产量下降。另外,米价上涨使一些粮食进口国急于采购大米,这也是造成国际市场大米供不应求的原因之一。

  国际粮价上涨也存在“中国因素”。从中国政府的角度来说,除了前文提到的三道禁令外,昨天又有消息称,为保证国内春耕需求,财政部要求4月20日至9月30日在使用化肥的旺季内,所有出口化肥及部分化肥原料在现有出口税率的基础上,加征100%的特别出口关税,这是中国今年以来第四次调整化肥类产品的出口关税,也是有史以来力度最大的一次调整。

  中国粮食问题并非没有隐忧

  中国大米网摘自郭松民的一篇评论认为,尽管从当前情况来看,国际粮价的上涨对国内冲击较为有限,但中国的粮食问题也并非没有任何隐忧。

  文章认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中国的粮食由相对充裕转向相对短缺、甚至绝对短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主要理由有这样几点:一是粮食生产成本仍在明显上升。这主要是由于石油价格的飞涨带动了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随之降低;二是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已相对不足,与此同时,农业技术的改善对提高粮食增产的边际效用已趋近于零;三是我国也存在用大量粮食制造生物能源的现象,而这也正是导致去年食品价格上涨的一个直接原因。

  除此之外,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存在其他隐忧。比如近年来,尽管中央已经划定了18亿亩的耕地红线,但在房地产业高利润的诱导下,这条红线也变得有些岌岌可危了。另外,还有难以预测的天灾等因素,以今年为例,雪灾的灾面积达到1.78亿亩,其中成灾8000多万亩,绝收2000多万亩,粮食减产基本已成定局。(上海商报)

稿源: 东方网  编辑: 胡晓云
相关报道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争议中国网民抵制家乐福
应对极端气候频现
人民币汇率屡创新低
梁朝伟刘嘉玲久恋成婚
佟大为关悦结婚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