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米市波动巨大
美国“渐进农业营销”公司主席丹尼斯·德劳夫特估计,大米期货价格今年11月可能达到22美元/100磅。而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长明宽·盛素旺更是肯定地表示:“3个月后,泰国新收茉莉香米的出口价格,将肯定不会低于每吨3万泰铢。”
一方面,世界人口的增长不断推动粮食需求;另一方面,有限的耕地潜力和单产质量限制了粮食供给速度的加快。供需矛盾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国际米价始终在高价位运行,粮食问题也成了当今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米价几乎已经翻番,去年5月份交易的大米价格目前已上升了2.5%,至每一百磅20.1750美元。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今年2月就已经警告称,36个国家今年将面临食物短缺的问题。
在本已难以为继的世界大米的供应链上,本次泰国米价的暴涨无疑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3月27日,作为国际米价标杆的泰国100%B级大米的出口报价从每吨580美元提升到760美元,提价幅度超过30%,创了20年来的新高。而受泰米大幅涨价影响,另一大米出口大国柬埔寨为了保证国内供应,随即“跟风”公布了大米出口禁令。紧接着,全球第二大米出口国越南也宣布,将把今年的大米出口量减少22%。
在全球大米贸易中,泰国、越南和印度占全球贸易量的60%。几大大米出口国几乎同时宣布粮食惜售政策,令全球大米供应链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短期来看,全球大米供应量剧减了三分之一。
本轮泰米涨价实际上是推倒了世界性“米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恶劣影响:各主要大米出口国由于担心国内市场受到国际米价大涨的冲击纷纷采取惜售策略,而这一惜售策略导致全球其他国家粮食供应的严重不足,国际米价进一步上涨。
相关数据显示,从库存情况来看,全球库存消费比创近年新低,达到16.9%。全球大米产量呈现逐年小幅上涨趋势,2007/2008年全球大米产量为4.21亿吨、消费量为4.24亿吨,大米产不足需,期末库存7193万吨,下降4.93%。
此轮大米价格的大幅上涨已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业内人士指出,此轮米价上涨将导致粮食进口国特别是贫穷国家的百姓生活开支的大幅上升,而且越是贫穷的国家,越是低收入家庭,食品开支占日常生活总开支的比重也就越大。据悉,连日来,几内亚、埃及、菲律宾、海地等国已经暴发了民众抗议活动,菲律宾米市甚至出现了民众抢购而政府限购的现象,而印度一些家庭居然已经把一日三餐改成两餐了。
面对持续高企的国际米价,业内专家表示,国际米价走势的改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瑞士MotherEarth投资公司CEO罗兰·简森说:“未来2年内,米价仍将大幅上涨。”美国“渐进农业营销”公司主席丹尼斯·德劳夫特估计,大米期货价格今年11月可能达到22美元/100磅。而泰国副总理兼商业部长明宽·盛素旺更是肯定地表示:“3个月后,泰国新收茉莉香米的出口价格,将肯定不会低于每吨3万泰铢(约合940美元)。”
给老百姓吃颗“定心丸”
由于我国大米自给率很高、进口量很小,国际粮食价格对我国更多的只是具有参考意义。而为了缓和国内物价上涨速度,未来大米价格不会一次性大幅度提上去,而更多会是小幅度多次调整粮食价格,未来提高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将是常态。
面对国际米市大幅波动、米价脱缰的恶劣情况,国内显得忧心忡忡:中国会不会受到此次米价上涨的波及?百姓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本已高企的CPI是否会继续大幅上涨?
其实,国际米市的波动早已引起了我国政府层面的关注。3月31日,正在老挝访问的温家宝总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表态,算是给中国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
温总理指出,近期国际大米价格的上涨对中国的粮食供应影响有限。因为目前中国的大米库存量充裕,达到4000至5000万吨,而且中央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4种直接补贴等,可以促进农民增加粮食产量。另外,中国的大米供应主要是依靠自己,全球的大米市场供应量,尚不及整个中国大米供应量的1成。
数日后,温家宝4月5日至6日在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时再次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上不测因素日益增多,“粮荒”波及世界许多地方,导致一些国家粮食供应出现紧张。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中国的粮食储备是充裕的。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依靠自己解决吃饭问题,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
在温总理两次表态的同时,国内学界也对此问题形成了比较统一的看法。中投证券黄巍撰文指出,由于我国大米自给率很高、进口量很小,国际粮食价格对我国更多的只是具有参考意义。而为了缓和国内物价上涨速度,未来大米价格不会一次大幅度提上去,而更多会是小幅度多次调整粮食价格,未来提高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将会成为常态。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也持有相似的看法。日前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李国祥指出,中国受国际米价上涨影响不大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中国的粮食市场相对封闭,进口和出口量都极其有限,国际米价的溢价效应难以输入中国。而受影响的主要是那些依赖大米进口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菲律宾、中国香港等,中国内地的大米供给并不依赖国际市场,米价自然也不会随之上涨。
第二,中国粮食连续4年增产,库存非常丰富。
第三、中国很重视粮食储备的问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总体比较高。而且对中国消费者来说,还是习惯吃自己的大米。市场上进口大米价格的上涨,对国内大米整体价格的影响几乎可以完全忽略。
但另有分析人士认为,国际米价上涨所产生的溢价效应,虽然难以通过产销链条输入相对封闭的中国粮食市场,但国际米价的持续大幅上涨可能会对国内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产生的涨价氛围可能推动国内米价的摸高。但目前看来,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国内市场米价依然平稳,南方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下跌现象。另据记者日前从沪上各大超市了解到,沪上大米价格在最近一段时间内始终保持稳定。
政策措施是粮价保障
业内人士分析称,中国之所以在世界米价暴涨的情况下成为少有的“免疫区”,中国政府“当记头功”,近年来陆续出台的政策措施是国内市场粮价稳定的基础和保障。而在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粮食安全问题上,政府也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守卫人”角色。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政府已将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列为了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
数据显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今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也要明显高于上年。
据悉,今年中央财政将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的倾斜扶持力度,将在今年对农业财政支出增加1307亿元的基础上,再划出252.5亿元直接补贴给农民,以提高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此外,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又采取了10项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温家宝在3月27日召开的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和电话会议上指出,进一步加强农业、粮食生产工作是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变化、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要长期坚持粮食立足国内自给的方针不动摇,进一步扩大对农业、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采取更加有利的措施,确保农业和粮食生产稳定。
然而,“谷贱伤农,米贵伤民”。粮食价格一头关系到种粮农民的切身利益,另一头关系到消费者的承受能力。因此,国家调控粮食市场的目标,是使市场粮价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既不大涨,也不大落。
为防止粮食价格大起大落,一方面,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惠农政策及财政补贴政策,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产量跟得上国内需求及战略储备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保证种粮农民利益,则必须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继2月8日国家公布了2008年稻谷和小麦最低收购价后,近日最低收购价再次提高,2次累计稻谷最低收购价提高9%至10%,小麦最低收购价提高4%至7%。
据介绍,本次提价是综合考虑了种粮成本、顺价销售和国内外差价等多种因素后慎重决定的。
业内人士分析,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对米价提高直接影响作用很小,市场无需担忧。首先,粮食最低收购价不是市场的实际收购价,只有当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最低收购价才会启动,在正常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仍由市场形成。其次,市场粮价最终取决于供求关系,我国粮食连续4年丰收,目前国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求关系总体上基本平衡。再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有利于增加供给,进而有利于稳定市场粮价和价格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