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以来,国际市场大米供应趋紧,价格迅速上扬。据统计,世界主要粮食价格自2005年来已上涨80%。今年3月,大米价格更是达到19年来最高,小麦价格创28年来最高。仅今年头两个月世界粮食价格就上涨了9%。如今,高价粮已经跟高油价一样,成为全球面临的一大挑战。
令我省百姓可以放心的是,尽管国际大米价格涨幅较大,4月初,我省粮食市场供应仍保持充足,价格基本稳定,所有粮食品种的零售价涨幅每公斤仅在0.03元以内。
粮价面临大考
据悉,粮食供不应求是造成此轮国际粮价走高的直接原因。近几年,包括澳大利亚在内全球主要产粮国遭受自然灾害,严重欠收。同时,大米生产国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正在不断抬高米价。此外,一些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生物替代燃料项目,以玉米、甘蔗等农产品为原料生产清洁能源,加剧了粮食的供需平衡。
此次国际米价上涨,受到影响的主要是那些依赖大米进口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菲律宾等,而我国内地的大米供给并不依赖国际市场,我国水稻、玉米、小麦这些主食的自给率达到95%以上。我国总理温家宝4月5日至6日到河北考察农业和春耕生产时就强调,我国现有1.5亿吨到2亿吨的储备粮,比世界平均储备水平多一倍,大米库存量达到4000万吨到5000万吨,能够做到自给自足。
相对全国粮食的自给率而言,我省是一个缺粮的省份。“2007年省内粮食自给率不足50%,成为全国第三缺粮省。随着近几年粮油自给率的逐年下降,我省对国内、国际粮油市场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因而国际国内市场多方面因素对省内粮食供求和市场的影响也势必越来越大,不确定因素也增多。”福建省粮食局局长刘昌霖在近期召开的全省粮食工作会议上实话实说地掏了“家底”。
在此番国际粮价暴涨而我省又是缺粮省份的背景之下,我省粮食价格的稳定与否无疑将面临一场严峻的大考。
我省未雨绸缪
事实上,在此次国际粮价上涨之前,刘昌霖便敲响了警钟,“今年我省粮食宏观调控工作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形势,保持省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难度加大。”
为此,早在今年1月10日,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昌平就专门召开省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增加我省地方粮食储备粮规模和省级储备订单粮食收购数量。
随后,刘昌霖也在全省粮食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年的工作重心就是要“努力提高粮食宏观调控水平,实现省内粮油供需基本平衡”。
为实现这个目标,刘昌霖透露,“今年我省地方储备粮将在原有全省150万吨的基础上,增加32万吨,总规模达到182万吨,新增储备按省级12万吨、各设区市20万吨安排,分2—3年到位,有条件的地方可提前到位;省级储备订单粮食收购计划数量由现有的20万吨增加到30万吨,订单粮食直接补贴和良种补贴标准不变,增加支出1000万元由省级财政安排。”
我省未雨绸缪及早备粮这一举措似乎专门是为应对此轮国际粮价飞涨的刻意“安排”。
来自省经贸委的最新监测报告显示,和国际粮价飞涨相比,目前省内粮食价格处于低位:4月初,我省所有粮食品种的零售价涨幅每公斤均在0.03元以内。从粮食价格看,小包装大米平均零售价格为3.66元/公斤,比上个统计周上涨0.83%,每公斤涨0.03元;小包装面粉为3.93元/公斤,上涨0.51%,每公斤涨0.02元。
数字给了省粮食局调控处林处长充分的底气,她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称,“尽管国际大米价格涨幅较大,但我省粮食库存充足,市场供应基本平稳。”
为稳定粮价,我省除了增加粮食储备外,刘昌霖还要求我省各地粮食主管部门,加强仓储科学管理,做好省内粮食收购工作,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我省今年省级储备订单粮食收购计划将增加到30万吨。”同时,还要搞好信息服务,引导农民合理价格预期,指导企业把握好收购节奏,防止盲目跟风抬价收购,努力保持粮价基本稳定。此外,刘昌霖还强调,我省要进一步巩固与山东、江西、吉林、安徽、河南、黑龙江等主产省的粮食产销协作渠道,鼓励省内企业走出去到产粮省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基地,直接参与产粮省的粮食收购。(记者胡光华实习生邓敏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