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 独家网络策划 中国宁波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对 话 | 社 区 | 电 影 | 电 视 | 健 康 | 时 尚 | 图 片|
首页 | 最新动态 | 跨海经济 | 大桥解读 | 视频导驾 | 视频网友DIY | 你问我答 | 大桥印象 | 图说大桥
区域经济融合
慈溪庵东镇海星村 闭塞之地从此走向了开放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8年03月29日 09:42

  再次见到海星村的村委会书记王惠张时,是在他们村宽敞亮堂的新办公楼里,与办公楼相邻的是崭新的村卫生服务中心和村文化馆。记得五年前第一次来这里采访时,当时的村委会还是在一幢破旧的两层水泥楼里办公,周边都是坑坑洼洼满布碎石的机耕路,村民的住房也大多低矮破旧,而今村里进出的都是平整一新的水泥路,一幢幢小别墅整整齐齐地排在路两旁。一个海涂边寞寞无闻的小村落,如今成了大桥南岸的“桥头堡”。 

  光阴荏苒, 

  弹指一挥间,杭州湾跨海大桥从正式动工建设,到如今大桥建成即将通车已经过了整整五年。 

  五年前本报记者曾沿着大桥南北连接线,对大桥两岸地区的人文风土、经济发展情况作过系列报道,五年来随着大桥的建设工程不断推进,两岸地区社会经济又取得了哪些新变化呢?随着大桥的通车,他们又将迎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呢?记者日前重走了杭州湾两岸。 

  “我可以这样说,要是没有大桥的建设,海星就没有这么快的发展,村容村貌也不会有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海星村是由慈溪庵东最贫穷的四个村合并而成的,当初合并的时候,村里负债17.3万元,没有办公资金,村里只好向镇里借了5000元买办公用具。”王惠张指着办公室窗外不远处的大桥连接线感叹道。 

  宽敞大道通进村里 

  海星村位于慈溪市的东端,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南岸连接线就从这个村穿过,大桥开通后南岸的第一个出口———庵东收费站就设在村口,称它是大桥南岸第一村并不为过。 “有着与大桥这样紧密的联系,我们自然而然地成了大桥建设发展最大的受益者。”王惠张由衷地告诉记者,正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彻底改变了海星村以及海星村人的命运。 

  大桥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海星的交通条件。 “原来我们村位于海涂边上,是全庵东镇最闭塞的地方,也是慈溪的落后村之一。”王惠张说,为了兴建杭州湾跨海大桥,2001年杭州湾大桥工程指挥部修建了进场道路,这是经过海星村的第一条水泥路。这条路也成为海星村的第一个机遇, “它使我们村从封闭走向了开放,中铁四局、中铁二局宁波交工集团等单位的项目部就设在我们村。”自此以后,工程建设施工单位纷纷进驻村里,宽敞的四车道大桥进场道路通到了这里,闭塞的村落与外界的联系一下子打通了。 

  四千万元入村民口袋 

  靠着与几个项目部特殊的关系,村民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尝到了大桥工程的头口水。由于各项目部都要就近招募一些农民工做一些技术程度不高的活,海星村的男人们纷纷涌向大桥工地。 

  “从第一年(2003年)开始,我们村每年都有四五百人在工地上干活。”为了核实人数,王惠张特地叫村里的副书记拿来档案,并认真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每人每年至少在大桥拿回2万元的收入,5年来大桥建设资金有四五千万流入了海星村人的口袋。”现在大桥工程已经结束,海星村的村民也都从大桥工地上撤了下来, “但5年下来,海星村人的‘名气’也打出来了,现在很多包工头都会找上门来雇他们去干活,这也是大桥工程给海星村人带来的又一个好处。” 

  养殖生意起死回生 

  村民陈江是最早看到这一变化的人之一。早些年他在村里承包鱼塘养鱼,可是由于交通不便,商人都不愿意上门来收货,捕上来的鱼只是他自己用摩托车通过村里的机耕路运到慈溪的,一路颠簸,鱼没运到目的地就差不多死光了,因此鱼塘生意做不出,他负债累累,连家里的平房都卖了,不得不住到养殖场边搭的渔棚里。 

  村里交通条件的改善,让他看到重新振作的希望,2003年以后,他改养南美白对虾,收虾的贩子开着卡车上门来收购,一年就净赚了十多万元。如今他已承包了村里三四十亩虾塘,年收入有二十多万元,家里盖起了别墅,还买了一辆桑塔纳3000轿车。 “如果不是这条路,我们就没法这么快地出货,根本不敢养虾。”陈江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海星村像他这样的养殖户有30多户,如今一个个都发了财,曾经如鸡肋一般的养殖业已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区位优势引“金凤凰” 

  大桥建设也极大地提升了海星村的区位优势。村书记王惠张兴奋地说,最为明显的就是村里的土地因此而盘活,“2000年以前,村里一亩地只能卖3000多元,大桥开建后,地价翻着个儿上涨,现在已升到了近50万元一亩。”正是土地给海星村的集体经济“挖”来了第一桶金。村里通过部分土地经营和出租,筹集到了资金,不仅实现了全村都通水泥路,而且还新造了医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村行政中心。不仅如此,因为有了大桥这块金字招牌,海星村也成了栖得凤凰的梧桐树,众多企业纷纷前来接洽,愿意到村里投资。 

  慈溪市的水产经销大户高世祥,看中了村里养殖户的水产品,2007年他租用村里的土地,投资560多万元盖起了一座1200吨储藏能力的水产冷库,动起了把水产品反季节销售的脑筋。 “这样一举多得,养殖户们不愁产品卖不出去,高世祥赚钱,村里收他的租金,集体经济也增加。”王惠张介绍说,不仅如此,甚至连文化单位也看中了这块“宝地”,慈溪市的一家职业技术学院也将要落户村旁。 

  迁出的村民想“回家” 

  “以前我们村里穷,大家有点钱都想方投法地要搬出去,现在村里条件好了,原本出去的人都纷纷想搬回来。”一个村民告诉记者,自己早年就从村里出去做生意,后来看到村里没什么前途,1996年就把户口迁出,在庵东落了户。但2005年后,他看到大桥一天一个模样,海星村也摇身变得炙手可热,心又痒痒了想重新搬回来, “从2005年开始,连续三年,我每年都回来提出同样的要求,但都被村里拒绝了。”对此,王惠张解释,这样的人太多了,如今村里也是寸土寸金,不是说回来就能回来的。 

  广告牌租金就有上百万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的海星村已从2004年的人均收入6800元,上升到了人均万元,村集体经济也从2000年初的负债十多万元到现在村级资产1300多万元,账面余额1000多万元,可用资金200多万元,成了因桥而生,名符其实的“金娃娃”。 

  “现在我们可以说是坐着收钱,单是广告牌位出租,每一块一年租金就是3万元,我们村共有46块,这138万元是稳定的收入。”王惠张介绍说,随着大桥的正式通车,村里对于未来发展又有了新的规划,一方面由于大桥南岸第一个出口就在他们村,因此村里打算发展一些与大桥服务配套的三产企业,与此同时,借助与大桥相邻的便利条件,村里还与一家大型物流企业接洽,准备在村里兴建起一个现代化的物流中心,相信用不了多久,一个更为现代化的海星村将展现在大家面前。 


位于慈溪海星村不远处的杭州湾新区。

王惠张介绍村里的情况。


海星村文化宫大门。

美丽的庵东镇绿色农庄。

2003年1月5日,海星村村民施洪如站在新居前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2003年1月12日,海盐县茶馆里的老人谈起大桥时一脸兴奋。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的人们,生活因大桥而改变。

稿源: 东南商报   编辑: 赖小惠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长度 效果图 特点
先进技术 设计理念
工程概况 工程特点
工程难点 工程事记
参建队伍 重要地位
大桥之最 资本构成
组织机构 大桥之最
资源构成 地理位置
奇迹在这里诞生
施工中的杭州湾跨海大桥
去看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