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期间,一些政府官员身份的代表委员备受媒体“追捧”,甚至进出会场时都被重重包围、步履艰难,各路记者频频发问。记者们进行采访本无可非议,但很多记者在采访当事者时都在叫“官名”,如“某书记”、“某部长”、“某省长”、“某市长”等等。”
这种称呼不仅没有必要,也很不妥当。即便是在日常工作中,有关方面也一直在提倡尽量不要称呼职务名,而可以直接以“同志”相称,这样既显得更加亲切,也是去除官本位意识的需要。
而在两会中,对于官员和领导则更应直接称为某代表某委员。一个人的职务有大有小,但这仅仅局限于工作之中,一旦当上了代表委员,就没有“官员代表”、“官员委员”之说了。再大的官,当到了两会场合中时都只是普通的代表和委员,应该一视同仁地担负起参政议政的责任和义务。每名代表和委员提交的议案提案同等重要;表决时投下的一票都同等神圣。
早在一九五四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刘少奇同志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委员长。但他却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进城了,为了工作需要,给我安排了个职务,但今后你们还是不要称职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民主。媒体两会采访时习惯性对“有官在身”的代表委员称呼职务就有负面影响。一是给当事人带来不便,使其时刻感受到官员身份所带来的压力,可能出言更加谨慎,甚至不敢表态,这不利于其履行参政议政的使命。另一方面也会让其他代表委员产生失落感,难道我们不是官员就不受到重视了吗?两会本就是让代表委员监督政府的,怎么官员反倒成了主角。
称呼虽说只是个符号,却是社会文化形态的反映。在两会中直接称呼“某代表某委员”,既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精神,又能增强代表委员的责任感,时刻提醒其所担负的使命。因此还是统一叫某代表某委员吧,大可不必带上官名。(朱慧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