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高初建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5%;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上涨4.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0.4%。继去年连续五个单月CPI超过6%之后,即将公布的1月份CPI增速也不会低,让人感受到了当前物价形势的严峻。
当前的物价上涨趋势有特定的原因。从近10年的规律看,1月CPI环比涨幅平均为0.8%,2月CPI环比涨幅为1.1%,这是传统节日市场需求大增所造成的“节日效应”。但今年的情况更为特殊,因为天公不作美,连续多日的雨雪灾害造成农作物受损、交通受阻、物流不畅,湖南、贵州等受灾地区蔬菜价格飞涨,灾后绿叶菜价格比灾前上涨50%以上,使通胀形势“雪上加霜”。
如果物价上涨只是暂时性的因素造成的,应对的办法并不复杂。比如,可以根据《价格法》赋予政府的权力,采取限定差价率、规定限价、打击价格欺诈,防止不法商贩哄抬物价等干预措施稳定价格,在极端情况下政府还可以采取临时集中定价权限等价格紧急措施。此外,借助进出口贸易调剂余缺,改善国内供需状况,缓解国内市场的供求矛盾,也不失为应急手段。
然而目前令人担心的是,这一轮的物价上涨有更深刻的原因,有趋势性的现象。过去的一年,国际市场的原油、粮食、重要矿产的价格都在上涨。最近几天的消息表明,2008年铁矿石谈判已经尘埃落定,铁矿石协议价格将比上年上涨65%。在国内,主要煤种的价格在1月份均创下历史新高,与一个月前相比,涨幅均在20%左右。这似乎表明,尽管美国、日本经济出现衰退,但由于中国这个“世界经济发动机”仍在保持高速运转,全球范围的新一轮价格上涨趋势正在抬头。
今年是中国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在这关键时期,保持物价相对稳定,力争全年CPI增幅控制在6%的预定指标之内,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为此,至少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从近期来看,必须考虑雨雪冰冻灾害的“后遗症”,防止因为延缓生产供应、推高投资需求等因素导致的价格波动。在灾后重建中,要认真算账,防止不必要的支出影响全年通胀形势。从长期来看,必须警惕“双膨胀”态势的出现,特别是在消费刚刚启动的情况下,要严控投资增长过快,以避免引发严重通胀。需要看到,近几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加快,受此影响,2007年下半年以来,在投资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消费需求也出现了明显的加速增长,去年6~12月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均高于16%,为近年来所罕见。考虑到今年地方政府选举换届年这个特殊背景,地方较高的投资冲动推高投资增长恐怕难以避免。而从过往的经验看,凡投资与消费双膨胀的时候,除个别年份外,一般都伴以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