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当高原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布达拉宫那金碧辉煌的宫殿时,驻守在这里的消防官兵们便又开始了他们紧张而又平凡的一天。
紧张是因为这座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宫堡群建筑,早在1994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朝佛的信徒和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布达拉宫的防火任务越来越重;平凡是因为他们每天的工作仿佛总是昨天的重复,训练、执勤,每天午、晚两次雷打不动的巡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已经过了23年。
23年,就在这一天天看似简单重复的紧张与平凡中,布达拉宫的消防官兵们创造了一项非凡的业绩:布达拉宫23年无火灾。2007年6月20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为布达拉宫消防大队荣记集体一等功;9月8日,公安部授予“布达拉宫模范消防大队”荣誉称号。在这又一个收获的季节,记者走进拉萨,亲耳聆听了官兵们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一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松赞干布当年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而后经历朝历代不断扩建,至今已达到占地3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共有房屋2000余间。
1984年6月,布达拉宫强巴佛殿因为电线短路发生火灾,造成重大损失。大火扑灭后不久,6月28日,根据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布达拉宫消防大队前身——布达拉宫消防班即正式组建,担负起保卫布达拉宫的重要任务。
消防班进驻布达拉宫后,首先与布达拉宫管理处工作人员一道,全面检查了宫殿内部情况。检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布达拉宫属于土木石碉楼结构,本身耐火程度就比较低,而殿内使用和存放的大量木材、织物、经书等易燃可燃物,使防火难度更大;殿内道路错综复杂,救火环境十分特殊;酥油灯、香炉、焚香台等明火点众多,火灾隐患突出;无专职消防人员,自防自救能力差;无消防自动灭火设施;消火栓系统不完备,供水延迟达12分钟,且供水量不足……
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根据有关消防规定和检查结果,消防班会同布达拉宫管理处,建立健全了布达拉宫消防安全保卫制度,并及时添置了消防设备。现在布达拉宫22个开放的宫殿里安装了感温、感烟报警器等完备的防火预警系统。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内看不到手持明火的朝拜者,各个殿堂的酥油灯、香炉、焚香台数量严格控制,摆放井然有序,管理井井有条。千盏酥油供灯,也早已迁至安全地带,供信教群众进香朝佛添油,便于集中严加看管。根据消防工作的需要,消防班从布达拉宫僧人中挑选6名素质较高的灯香师,经过消防常识和消防器材使用等技术培训,作为义务消防员。每季度,不定期举行一次由消防班官兵和义务消防员共同参与的灭火演练。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大昭寺不仅分别建立起一支义务消防队伍、建立了防火档案、设立了消防公开宣传栏,还不定期开展消防自查自纠活动。
谈及消防官兵,布达拉宫管理处处长强巴格桑不无感触:“布达拉宫面积大,火灾隐患多。做好消防工作,关键是要有很强的责任心。驻布达拉宫的消防官兵,都很有责任心,做了大量工作,确保了世界文化遗产的消防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