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会科学院
27.发展基层民主的新视野、新要求
基层民主是历次党代会报告都要论述的问题,比较十五大报告、十六大报告,可以发现,十七大报告关于基层民主的论述有一些新的要求。
其一,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要求“扩大基层民主”,十七大报告“发展基层民主”,较之“扩大”,“发展”不仅包括数量增加,更包括质量提高;就是要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其二,十五大报告提出“让群众参与讨论和决定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十六大报告提出“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十七大报告则在“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后,又增加了“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
其三,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提出“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其四,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都没有涉及社区建设。十七大报告重申了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相关论述,指出:“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8.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部署
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十七大报告在改革的原则和要求、改革的目标、改革的重点和措施等方面,与过去相比,都有一些新的要求和部署。
其一,改革的原则和要求。十五大提出“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十六大提出“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十七大提出了总的要求,就是“建设服务型政府”。
其二,改革的目标。十五大报告提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系”;十六大报告提出“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十七大提出“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其三,改革的重点和措施。十五大报告提出“把综合经济部门改组为宏观调控部门,调整和减少专业经济部门”,“实现国家机构组织、职能、编制、工作程序的法定化”等;十六大报告提出“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等;十七大报告要求“健全政府职责体系”,“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等。
29.对权力监督的新要求、新举措
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关系到政治体制改革的成败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目标的实现,十七大报告对权力监督有不少新的要求和举措。与过去相比,十七大报告更加注重对权力监督的公开性、系统性、实效性以及制度、机制、程序的作用。
在权力监督目标方面。十六大报告要求“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十七大报告提出“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真正用来”改为“始终用来”。要求提高了,语气加重了。
在权力监督措施方面。十五大提出“建立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防止滥用权力”;十六大报告要求“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显然,十七大报告对权力监督的举措更加系统、完整、细化,起点也更高。
在权力监督重点方面。十六大提出“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十七大报告提出“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增加了对“关键岗位”的监督。
30.发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构想,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这一战略构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出发,适应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要求与现状;而“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对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31.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任务
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和任务。分析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人们通常会把它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有形的、居支配地位的实力,如基本资源和经济、军事、科技实力等,这一部分被称为硬实力;二是无形的、具有凝聚或聚合作用的实力,如政治、文化、外交等,这一部分被称为软实力。换句话说,硬实力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主要是指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早已成为共识。但是,这一次以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的形式,正式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并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提出来,目的就是要“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32.第一次把“人文关怀”写进党代会报告
十七大第一次把“人文关怀”写进了党代会报告。“人文关怀”过去通常是对老弱病残贫等弱势群体而言的。十七大报告在讲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时,提出了“注重人文关怀”的概念,表明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更具人性化,更加尊重个性、尊重差异,更加关注人们的心理层面,这就是要让思想政治工作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更能入情入理,入心入脑,体现出党、政府和社会对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关爱之心,关切之情。
33.把“改善民生”提高到社会建设的核心地位,提出“五有”的社会建设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6·25”讲话中已经指出:“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把“改善民生”提高到社会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并且提出了“五有”(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34.提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新理念、新举措
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新理念、新举措:一是分配中更好地体现“公平”。以前是讲“初次分配讲效率,再分配讲公平”,报告中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首次强调在初次分配中体现公平,把公平放在了分配制度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地位;二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三是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35.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布局和新目标
报告在部署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时,特别突出了改革创新精神,并明确提出了十七大以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布局和新目标。这个新布局,就是一条主线、五个建设:一条主线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五个建设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这五个建设中的每一个建设,又都有其自身明确的重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是在十六大以来的党建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度曾表述为“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这次十七大报告,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共同作为主线,使党的建设的主线更加明晰。
这个新目标,就是“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比起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提出的党建目标,这个目标更加贴近现实,也更加简洁。
36.明确提出“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任务
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是我们党加强思想建设的最主要的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任务并付诸实施,取得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果。可以预期,十七大提出的“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任务,也一定会付诸实施并取得丰硕成果。
37.首次提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要建立健全“两个机制”
一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这两个机制,都是根据基层党的建设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的,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特别是第二个机制,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注于基层党的建设和党员队伍管理之中,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38.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出新要求
这个新要求就是:“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个要求虽然只有短短9个字,却是一个贴近实际的标尺性要求。特别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的“重品行”,是对“做人”的要求。联系到报告中把对公民的“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扩展到“四德”(新增了“个人品德),表明了注重“做人”要求的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