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出游再度上演火爆场面。来自全国假日办的信息说,北京故宫连续四天接待量超过最大容量,八达岭长城、颐和园等景区的接待量超过了最佳容量……一些著名景点纷纷喊“挤”。(10月6日新华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黄金周出外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问题也愈加凸显,行路难、住宿难、用餐难、购票难,次次交通“超负荷”,景区“超负荷”,服务“超负荷”,著名景点全都人满为患,满到连照一个独立相的位置都难以腾得出来的境地。明知黄金周已是“苦行周”,但出外旅游的人们还是络绎不绝。
黄金周自1999年“十一”始到如今已经是第二十一个,从其开始实行至今,改变黄金周的休闲方式,一直是人们议论的焦点,可黄金周不仅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而且越走越强劲,究其原因:一是黄金周的经济效益极为可观:1999年“十一”第一个黄金周,全国旅游综合收入实现141亿元。2003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实现旅游收入34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实现旅游收入736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5.8%;效益越来越好,增幅越来越大,是黄金周继以延续的主要原因。二是时间的捆绑促成休假者的出游,上班族平时一个星期休息两天,两天时间路上来回就得消耗过半,根本不可能看到更远的景点景色,而黄金周七天从时间上显得宽松易行,加上周围环境的渲染,许多人明知出游难,也偏向困难行,黄金周旅游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些年饱受黄金周劳累的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分解这一假期,有的人大代表建议: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取消“五一”或者“十一”黄金周,强化春节长假,增加中国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的议案。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再次提案呼吁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今年6月,有说法言之凿凿,2009年将取消黄金周,以强制实行带薪休假取而代之。200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05:双稳健政策下的宏观经济走势》报告正式提出建议,“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实行月末4天假期的''小黄金周''”。淡化黄金周,使休假正常化已是大势所趋。
设立黄金周的目的是拉动旅游需求,扩大内需,可是此地旺,它地就衰,此时旺,过后就衰,作为整个社会来说,资金的消费总额总是平衡的。其带来的负面危害却是长远的,甚至无法修治,如环境污染,负荷过重的无形损耗等。而错时休假却能更好的实现这一目的,选择性的休假时间,有利于分流集中的人群,使淡季不淡,旺季不过火,人们对自由轻松的旅游更感兴趣,想去的更想去,有顾虑者打消顾虑。不仅能源源不断的进行合理消费,而且整个旅游环境显得宽松和自然,
黄金周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弊端日益凸显。用错时休假来替代更为科学,有利于景观、景点长远的保护,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