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第二届“长江论坛”执行主席、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宣布,第三届“长江论坛”将于2009年由上海承办,上海市副市长杨雄从蔡其华手中接过了论坛会旗。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马建华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三届“长江论坛”的主题将围绕长江河口的保护和发展,与上海密切相关。
在第二届“长江论坛”高峰论坛闭幕式上,论坛主委会还发布了《保护洞庭湖行动纲领———长沙宣言》,宣言指出,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湖区人水争地,泥沙淤积,水质恶化,湿地萎缩,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生物多样性破坏,影响了洞庭湖区乃至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宣言还呼吁各界关注“长江之肾”洞庭湖的保护和发展。
确定白鳍豚灭绝只是时间问题
2006年12月13日,由中、美、英、德等六国组成的联合科学考察组宣布:经过大规模高精度的搜寻,在长江中未发现白鳍豚。这意味着比大熊猫更为稀少的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
昨天下午,记者在第二届“长江论坛”上采访了联合科考组的负责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王丁博士。王丁告诉记者,去年底的考察队集中了25名国际一流专家,并首次引入了高精度的声学考察方法。
“采用这样大规模、高精度的方式,一头白鳍豚都没有发现,说明白鳍豚存在的希望已非常渺茫,但还不能确定它已灭绝。”王丁解释说,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50年内没有在野外观测到任何个体才标志一个物种灭绝。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白鳍豚的数量还有100头左右。“有人认为白鳍豚已是‘功能性灭绝’,就是由于数量极少而丧失了种群繁衍能力。”王丁还透露,考察表明,鄱阳湖和洞庭湖中的白鳍豚也已绝迹。
“我们已错过了挽救白鳍豚的最佳时期。”王丁叹息着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90年代就有专家提出了保护长江豚类的三大对策,即原地保护、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这些对策当时都被认可了,但由于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原因,一直没有得到有力的实施。”
“去年底联合考察的经费,也是由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等国际组织赞助的。”王丁说。
长江江豚数量持续减少
除了白鳍豚,长江中还生活着另一种哺乳动物江豚。王丁告诉记者,如果长江环境继续恶化,不超过15年,江豚就可能像白鳍豚那样从我们的视野中失。“1991年,江豚的数量是2700头左右,2006年的数量是1200-1400头,15年中就下降了一半。”
“人类活动是白鳍豚、江豚走向灭绝的最直接因素。”王丁指出。
“豚类的存在是长江健康的标志。”王丁警告说:“现在的长江已不能支撑豚类的生存,不改变这种情况,总有一天它也不能支撑我们人类的生存。”
值得庆幸的是,江豚的迁地保护和人工繁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王丁告诉记者,今年5月,世界上第二头在人工环境中繁殖的江豚将在中科院水生所出生。两年前,第一头人工繁殖的江豚也是在那里出生的。
“下一步的目标是将人工繁殖的江豚放归长江,这在短期内很难成功实现,主要是因为长江目前的生态环境不允许。”王丁说。
长江最大的威胁是污染
3月20日,有媒体报道,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报告称,世界十大河流面临干涸危险,其中包括长江。昨天,WWF总干事JamesPLeape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枯竭问题并不是十大河流都面临的威胁,报告认为长江面临的最大威胁应该是污染。WWF中国办事处一位联络官则表示,WWF报告的英文原文中指出的长江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污染,而国内媒体报道为干涸是翻译上出现的差错。上海市水务局局长张嘉毅向记者表示,上海和长江其他中下游城市一样,不缺水,但缺好水。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在本届“长江论坛”上也指出,长江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长江流域50%的河段和90%的城市河段都受到严重污染。作者:晨报记者杨育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