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突出的问题有哪些?什么是公众最希望解决的切身利益问题?面对各方面的见仁见智,昨天出版的2007年社会蓝皮书《200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给出了最新的社会抽样调查结果:多数城乡居民把医疗、就业和贫富分化列为最突出的三大社会问题。
相对于一些随机性较强的小范围民意测验或个人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主导“社会和谐稳定问题全国抽样调查”,显然具有更高的权威性和参考性。这一调查列举的17个主要社会问题,不仅反映了公众的关注焦点,更与中央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相呼应。
细看这份被称为中国社会“蓝皮书”的调查,我们必须正视那些突出问题的严重性。“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分别被排在前三位。而在以往的调查中,就业失业、收入差距、贪污腐败、社会保障,通常是排在前四位的突出社会问题。医疗首次被排在社会问题首位,说明这个问题当前在公众中反应之强烈。
公众的反应当然不是无根据的,有关消费支出数据给出了进一步的佐证。调查显示,城乡家庭人均年消费总支出中,食品占比已降到37%,医疗支出则升至11.8%,不仅高于交通、通讯支出(占7.4%)和衣着支出(占6.3%),也高于教育支出(占10.6%)。这充分反映出,近几年城乡居民医疗支出负担上升过快,不少家庭因病负债、返贫的现象,绝非危言耸听。
医疗支出竟成为食品之外最重要的家庭消费,占比之高超过发达国家,也远高于我国历史消费水平。这是一个应当引起高度关注的危险信号,不仅表明我们的公众卫生保健制度改革并不理想,更表明城乡居民的主要生活压力在增大,加上不少家庭绝对收入较低,住房问题也未解决,教育支出又占比过高,因此许多居民预期消费不稳定,家庭储蓄趋向依然相当高。
这种状况决定了,全面刺激居民消费,通过拉动内需给中国经济增长以新的动力,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此前一段时间,不少人批评中国过度依赖贸易和投资拉动经济,为此还开出不少拉动内需的药方,但至今有关措施收效均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看到居民家庭支出中医疗、住房和教育支出的过快增长,没有切实为居民消费解除后顾之忧。
至于就业紧张问题,虽然从总体上有所缓解,但具体情况并不乐观,而且这直接关系到居民收入,因此仍受到极高关注。今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可望控制在4%左右,总体上好于几年前。不过相关调查表明,引起不少人关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其实有更多解决办法,但随着城市化水平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促进农民就业的问题则更加严重。
这非常直接地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上,也使贫富分化成为广受关注的突出社会问题。多年来,中国经济年增速均在8%~10%左右,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基本上和当年GDP增长速度差不多,有时甚至更高,但农民的收入增幅就差得多。比如今年中国经济增幅预计超过10%,但农民收入增长预计不过6%,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中国社科院多年来的调查数据还表明,在居民生活整体上明显改善的同时,一部分居民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甚至有相当部分居民认为生活水平在下降。这同样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目前改革和发展对居民的普惠性在变小,收入最高的20%居民与最低收入者,收入差距已高达18倍左右,这种差距还在向纵深发展。
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更加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显然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分配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长期比较平均到收入差距拉开,不少居民对收入分配制度的公允性产生了疑虑。而从社会和谐角度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不是要简单调整分配结果,拉平收入差距,而是要建立一个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否则,即使重回结果平均化的年代,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公众的不满。
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都表明,居民生活水平改善,与人们对和谐稳定的期望和认同从来都是高度相关。越是生活改善的人,越倾向于推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改善越来越多居民的生活水平,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要改善生活水平,就必须从影响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让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路和口号,落实为更多具体而得民心的行动。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