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镇海贵驷社区,只见两边树木越来越多、越来越密,有如置身于漫无边际的绿色海洋之中,这就是当地人构筑的引以为豪的4条纵横交错的生态林带。生态林带营林成网
2003年,镇海决定大规模打造4条生态林带,为城区布设起绿色屏障。
海天林带由镇海城区向西北延伸,至镇海与慈溪接壤处,全长13公里,突出防污、抗风能力。镇骆林带沿镇海至骆驼公路铺开,是镇海的主要交通要道,突出了景观功能。雄镇林带从甬江至骆驼镇,实施的是宽幅林带建设,是镇海的森林公园、“城市之肺”。镇海城区的海天林带、镇骆林带和雄镇林带,组成防护林带的“三横”,全长36.2公里,造林宽度200米—350米不等。清风林带全长8公里,纵向穿越海天、镇骆、雄镇三条林带。“三横一纵”的生态林带,构成了相互贯通、营林成网的格局。这一高标准防护林体系的建成,使镇海城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了42%和45%,人均绿化面积达到了11.1平方米。
生态林带建设是镇海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近3年中,镇海共投资3.6亿元,种植乔木107万棵、灌木近48万棵,绿化面积近8万公顷.
林带建设三方获益
在多年的建设管理中,镇海区探索出了一条让农民、政府和投资者“三得利”的新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生态林建设中的土地、资金、养护等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生态林体系建设。
据介绍,这“三得利”机制的具体操作模式是:通过政府出钱向农民返租倒包,免费提供土地给工商业主进行苗圃种植,8年后工商业主除每亩留下80株径粗8公分以上、覆盖率80%的林木还于政府外,其余可由自己处理。用这种造林模式进行生态林建设,政府减少了1亿多元的造林投入;工商业主由于免去了土地租用费而减少了投资,还能从中获利;农民亩租地费从300元增加到500元,还能享受失土保险,得到了实惠。
镇海区引入19户花木公司,采取“招标造林”方法,把造林承包给农民和专业造林队,承包商通过分年种植、抽稀最终获利。贵驷的一位农民也认为“租地造林”很划算:“我家5亩多地,原来种水稻,每亩只能挣两三百元。现在我除了拿租金,出去打工每个月又能挣800元,政府还给买了养老保险。”采用这种机制造林,政府只需出租地的钱,省下了购买苗木和养护林木的钱。
这种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保证了生态林建设的顺利进行。“绿色项链”生态效应
生态林带像一条条绿色项链装扮着镇海。如今,镇海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7%,全区325公里河道两岸林成片、树成行。镇海“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城区雏形逐渐显露出来。生态林的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功能,有效地提高了镇海的空气质量。
生态林带建设发挥出良好的社会效益。据了解,镇海区在造林中体现本地特色,注重贴近群众。目前,镇海区生态林带的树种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采用以常绿树种为主,与常绿落叶相结合;增加乔灌木,花、灌、草搭配,大力营造混交林。与此同时,镇海区还加强了林间道路的贯通,把林带内的池塘改造成各具特色的自然生态湿地景点,建成游玩、休闲的生态公园,使生态林带成了群众休憩、运动的最为理想的场所。
近年来,镇海区连获“全国海防林体系建设先进县(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区)”等荣誉称号。目前,蕴藏在生态林带中的特殊经济效益已被进一步发掘出来。该区还依托已建成的林带,开发第三产业。建成旅游观光果园,种植黄花梨、桑树、水蜜桃等500多亩,还养殖了梅花鹿等动物,成为以果实采摘、垂钓、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园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