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我国首家石油现货交易所在上海开市。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目前尚未完全形成原油交易市场,但中国具备拥有亚洲原油定价话语权的潜力。
眼下,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成立为原油期货的推出提供了又一推力。尽管它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流通问题,但很可能是向石油期货市场的过渡产物。
燃油价格关系民生。
上海石油交易所首日交易活跃成交金额达2.532亿元
18日正式开市的上海石油交易所,首日交易十分活跃,各交易商踊跃参加。
18日,上海石油交易所四个交易品种共成交72120吨,成交金额达2.532亿元,订货量共9000吨。
其中,华东岙山180#2号燃料油10月份合同交易最为活跃,全天共成交24560吨,收市价为3510元,比开市指导价上涨30元/吨,结算价为3499元。华南黄埔180#2号燃料油10月份合同全天共成交16200吨。华东岙山180#2号燃料油11月份合同成交了10700吨。总体来看,较为活跃的交易合同都是10月份或11月份合同,而且最活跃的三个合同成交总量达到51460吨,占全部成交总量的71.4%。由于这些都是近月合同,显示出上海石油交易所石油现货交易市场的特征在具体交易中体现得非常鲜明。
另外,从上海石油交易所全天的交易情况看,交易商品的价格涨跌幅度较小,最活跃的三个月份合同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的差距仅有60元/吨,符合现货贸易的实际情况。综合全天所有的合同交易看,上海石油交易所首日交易在活跃中不失平稳。
新闻链接
上海石油交易所首推燃料油交易
开业初期,上海石油交易所首批推出市场化程度高、国内用量大的燃料油进行交易,上市交易的品种有黄埔180#1号燃料油、华南湛江180#2号燃料油、华东岙山180#2号燃料油和山东380#燃料油等。交易启动运行后,还将尽快推出石油、沥青、甲醇、乙二醇等石化产品的现货交易品种;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推出成品油、原油、液化气、天然气等石油石化产品现货交易品种。
新闻背景
燃油为何成为首批交易品种
据上海石油交易所总经理陈振平介绍,这不仅因为燃料油是我国石油及石油产品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品种,也是因为我国市场对燃料油需求量大,而国产资源逐年减少,燃料油供应越来越依靠进口,目前燃料油已成为我国除原油以外进口量最大的石油产品。
燃料油是成品油大家族中最后一位“小兄弟”。由于原油在加工过程中,组分较轻的汽油、煤油、柴油总是先被分离出来,组分较重的燃料油是加工过程中最后一道剩余产品。尽管与汽油、煤油、柴油等几位“大哥哥”相比,燃料油的“身价”不高,但用途却十分广泛。
2001年10月,我国正式开放了燃料油市场,燃料油的流通和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从2004年1月起,国家取消了燃料油的进出口配额,实行进口自动许可管理,我国燃料油市场与国际市场基本接轨;2004年8月,上海期货交易所重新启动了我国的燃料油期货市场。
燃油期货初现“中国价格”
两家全球顶级石油公司正在中国筹建子公司,欲参与上海期货交易所的燃料油期货交易。“按照中国制订的规则来参与游戏,接受中国监管,这是不是定价权的体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反问。
在广东黄埔燃料油现货市场,更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或将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作为基准价进行贸易,或参照期货远期合约价格,与用户签订3个月的长期合同。
这些过去不曾有过的现象表明,燃料油的“中国定价”地位初露端倪。
2004年8月,燃料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正式挂牌交易。
我国首家石油现货交易所——上海石油交易所18日正式开业。
国际能源署数据显示,中国2003年就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但是,中国在国际原油价格上基本没有话语权,根源在于中国没有成熟的石油期货市场,“中国价格”的影响力基本上无从谈起。
业内多数人士认为,尽管目前尚未完全形成原油交易市场,但中国具备拥有亚洲原油定价话语权的潜力。
眼下,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成立为原油期货的推出提供了又一推力。一些业内专家认为,尽管它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市场流通问题,但很可能是向石油期货市场的过渡产物。实证研究表明,近期上海燃料油期货与国际原油期货、新加坡纸货以及国内现货市场的价格相关系数达到90%左右。
燃料油的“中国标准”也已露出端倪。上海期货交易所将燃料油合约的交割等级选定为180CST高硫燃料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初步建立了市场普遍认可的燃料油期货的“中国标准”。
上海同晟证券市场研究员李畅博士说,燃料油市场“中国价格”分量的逐渐加重,已可使国内的买油企业要求新加坡的交易对手,必须提供符合上海燃料油期货交割标准的燃料油,“使中国企业在谈判中获得了更多主动”。
现代石油市场体系离我国还有多远?
中国陆上第一个油田———延长油矿通过火车销售油品(资料照片)。
阔别12年的上海石油交易所“重出江湖”。业内人士分析,在我国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场内、场外交易互动,将倒逼我国原油期货的推出步伐。中国“油轮”上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这根“桅杆”已露出地平线。
尴尬“跟价”:中国一买油,欧美对冲基金就开心
欧美的对冲基金非常“喜欢”中国原油买家,因为一旦中国买油,他们总能“一炒一个准”,拉高油价获利。今年初,商务部有关负责人曾表示,2005年仅在重点监测的42种资源能源类产品进口中,我国就多付了300亿美元。其中原油进口多支付了168亿美元,成品油进口多付了23亿美元。
业界人士认为,国际炒家频频得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石油市场体系存在诸多漏洞,越来越不适应油价国际变动格局。
市场补缺:现货与期货互动互惠
搞期货还是搞现货?这是我国在构建现代石油市场体系过程中碰到的最大争论。
专家指出,眼下我国进行能源价格市场改革的关键,即在于构建一个现代市场体系和能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期货和现货则是构建现代市场体系密不可分的两部分。二者各有分工:期货侧重定价,按照各种政治经济形势以及供需情况来确定价格;现货交易基本上是完成物流,价格随期货价格变动。
目前国内现货价格尚未放开,成品油、原油期货便搞不起来。在“价格发现和形成”过程中,我国需要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的和谐互动。
上石所的“试验意义”:“场外”倒逼“场内”
专家指出,无论是期货还是现货,燃料油都成了试验区、先行者。如果说两年前燃料油期货的上市预示着中国石油期货实现突破,那么,这次燃料油现货交易的重新开张,则意味着我国在完善石油市场体系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一是投石问路。业内人士分析,上海石油交易所产品始于燃料油,但决不止于燃料油,燃料油只是其“问路”的一颗石子。在石油沥青、甲醇、乙二醇等现货品种之后,今后它将逐步推出成品油、原油、天然气等商品现货交易品种。其目标指向是,建成全国石油石化现货交易中心和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能源商品交易市场之一。而现货市场的培育与夯实,又必将为期货市场的大发展提供基础。
二是“场外”倒逼“场内”。专家指出,场外交易的活跃将形成“倒逼机制”,加快石油期货品种的推出。白糖期货即是例证:此前,糖价波动给产糖、涉糖企业带来套期保值需求,许多企业选择广西食糖批发市场进行交易,远期食糖交易一度非常活跃。倒逼之下,今年1月份白糖期货终于浮出水面。
业内人士指出,上石所的运营将众多分散的交易者集中到一个平台上,价格信号变得明晰了。如运行规范,肯定会有很多产油、涉油企业跨现货、期货两个市场来套期保值。最终,一个“现货—中远期现货—期货”的金字塔式石油市场体系可期。(图文均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