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讯 今年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态势令人振奋。2006年上半年,苏、浙、沪三地经济走出了平稳上扬曲线,各项指标实现同步协调增长,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继续领跑。
经济回暖,各项指标同步协调增长
统计部门近日发布的经济运行报告显示,江苏、浙江、上海上半年实现的GDP占全国近1/4。这两省一市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71.2亿元、7123亿元、4781.9亿元,增速分别达到15.4%、14.1%和12.6%。
而在一年前,由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和资源约束趋紧,上海、浙江、江苏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外商直接投资等经济指标增速纷纷回落甚至负增长,一度形成长三角经济增速“整体滑坡”现象。
上半年浙江和上海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远低于全国水平,分别为17.6%、9.5%,当地经济对投资的依赖性正在减弱。
浙江早期制造业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特点,使得全省经济患上了“投资依赖症”。去年初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对传统制造业的制约浮出水面后,这个省工业企业利润连续5个月下滑。今年以来浙江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43.4%,投资、消费、出口增长结构更趋合理。
上半年江苏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9.1%,接近全国水平,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民间投资比重已达60%。而且,原先苏南一马当先、“财富难过长江”的发展格局终于改变,苏中、苏北一些增长指标已将苏南甩在后面。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认为,目前江苏经济正进入上行通道的平台阶段。
当然,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并非没有隐忧。如扩大消费仍显动力不足,人民币升值将给出口形势带来新的不确定性。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一份报告指出,粗放增长模式有一定惯性,上半年部分一般加工业投资仍属传统模式下的投资行为。
结构调整,“逆市”之中出效益
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长三角地区,对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和原材料价格涨跌向来比较敏感。今年以来,国际原油、有色金属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多数行业企业成本增加明显,但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却实现了近年来利润持续下降的“大扭转”,上半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5%。
这是经济结构趋向优化产生的效益。上海市统计局局长潘建新说,今年这个市的电子信息产品、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等六个重点发展行业增势强劲,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443亿元,增长21.6%,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82.2%。
几年前,浙江省就开始反思粗放增长模式的弊端,大力发展集约化、高附加值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个省高新技术项目投资明显增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突破10%,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再下降5.9%。浙江省工商联会长徐冠巨说,现在一些指标可能还不是“很好看”,但已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注重创新和节约,结构调整效应将慢慢显现。
江苏省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明确将“有效投资”作为调整的新导向。今年上半年,这个省科技含量较高的专用设备、电气机械和通信计算机电子设备投资分别增长72.4%、86.6%和63.1%,钢铁、水泥等重点调控行业投资则继续降温,钢铁行业投资只增长6.2%,水泥行业投资下降15.1%。
结构调整的“阵痛”仍在继续。上半年,上海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浙江房地产业税收对地方财政收入增收的贡献率下降12.6个百分点。业内普遍认为,“国六条”出台后,房地产业面临着新的调整要求,发展前景仍不明朗。
新型工业化,长三角打造经济新“引擎”
7月下旬,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落户嘉兴,这是近年来这个市引进的第三所“大院名校”。此前入驻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已在当地推进实施数十个科技创新项目。
嘉兴市常务副市长王洪涛说,引入“大院名校”的目的是积聚优秀科研人才,在空间和时间上拉近产学研的距离,促使经济从投资推动型向创新推动型转变。如今,嘉兴已在“家家户户织机声”的作坊式工业基础上成长出一批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像平湖光机电一体化基地、桐乡新型纤维材料基地的年产值都在百亿元以上。
从“工业立市”转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嘉兴的发展理念代表了长三角地区的共识。在率先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后,苏、浙、沪都希望尽早摸索出一条以创新为依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目前苏浙两省都启动了“创新型省份”建设,上海市已颁布36条配套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
“当增长依赖于物质资源要素的投入时,高投入就必然是主要的增长手段。”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维说,长三角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其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不应只满足于少消耗、较少污染的目标,应将经济增长基础从消耗资源转移到对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上,让创新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和标志。(胡作华、姚玉洁、徐寿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