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收藏夹 | 返回宁波网首页 | 博客 | 论坛 | 时尚 | 娱乐 | 影院 | 电视 | 音乐 | 健康 | 汽车 | 旅游
对 话 BO播报 三江时评 网友播报 网上调查 网友贴图 论坛精贴 点击排行 网上电视 外媒看宁波 图 片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专题 > 专题稿件 正文
关注调控一周年:楼市选择性回暖还是火热重现?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4月10日 14:31
关注百姓 关爱生活  中国宁波网新闻热线:27802780  重要报料本网付酬 浙江网通热线支持

  中国宁波网讯 上海4月7日电(记者徐寿松)三四月份对于国内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是个具有标本意义的特殊时段。一年前,中央政府接连出台楼市调控政策,楼市应声走落;而今,调控周年刚满,北京、广州、深圳、南京的房价一路走高,有的地方大有狂飙之势,就连上海房地产市场近来也呈现出种种“抬头”的迹象。楼市是否已在“鼓励居民适时适度消费”的调控政策中走向全面回暖,甚或昔日火热重现?

  刚刚进入4月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一份企业景气指数引起业内关注。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的房地产业景气指数比上季度上升1.9点。这已是该数字连续第二个季度上升。

  与此相映衬的是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房地产市场成交放量,价格走高。上海市官方网站“网上房地产”的交易数据显示,3月份上海商品住宅交易量达179.67万平方米、计16140套。值得比较的不是这一数字比正值春节楼市淡季的2月份的成交量(82万平方米)高出一倍多,而是这一成交规模达到了去年楼市宏观调控前的水平。

  一年前,自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抑制高房价后,调控措施接踵而至:3月16日,央行宣布上调个人房贷利率至6.12%,随后一个月内,国务院接连出台两个楼市调控的八条意见和措施(俗称新、旧“国八条”)欲问责地方负责人,深化调控决心。到了6月1日,“期房限转”、新购商品房“两年内转手全额征税”等措施正式实施,打击炒作投机行为。开发商信心随之一路走低,房地产行业的景气曾一度逐季下降,并创下了2003年第三季度以来的历史低点。

  上海首当其冲,楼市连续8个月交易清淡,房价走低,消费者持币观望。新盘成交量自去年3月起逐周减少,以15%的幅度环比下跌,至去年3月的最后一周,成交量仅50万平方米,成交均价在每平方米8800元左右。央行上海总部在今年2月份上海市货币信贷运行情况报告中指出,上海房贷连续第8个月萎缩,中资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大幅减少了36亿元,创下了自去年7月以来的跌幅最高纪录。

  进入今年3月份,上海楼市“抬头”迹象明显。3月份的第二至第四周,成交量不断上涨,分别为34.9万、41万、55.8万平方米;后两周环比增幅分别为17%、36%。销售均价也一路走高,从7558元升至9457元。4月份以来,量、价涨势一直持续。近期部分单套总价低的楼盘甚至重现排队购房的场面。

  北京、广州的楼市同样火热。据悉,在不久前结束的北京军博房展会上,均价6000元/平方米几乎不可能买到南四环以内的毛坯期房。近两年来房价相对平稳的广州,今年首季也大涨14%,网上成交均价达到7483元/平方米,中心城区已很难找到价格较低的新盘。

  市场的种种表现是否意味国内楼市全面回升?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作出这样的判断为时尚早。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说,3月份是传统的楼市旺季,仅凭这一个月的成交放量很难得出楼市全面恢复的结论。譬如上海,成交主要集中在小户型、低总价的楼盘和市中心高档公寓,属“选择性回暖”。

  国泰君安证券分析师张宇指出,最近房地产股的上涨,主要还是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楼市交易回升只能表示购房者有“走出观望”的可能,还谈不上房地产业的全面复苏。(完)

稿源: 新华网  编辑: 林晓燕
相关报道
店铺开到写字楼上   2006-04-10
2006年宁波城市标志楼盘评选结果今揭晓   2006-04-10
楼盘穿上节能新“嫁衣”   2006-04-09
血洒楼道引起惊慌   2006-04-09
[ [发表评论] | 我要投搞 | 进入论坛 | 发给好友 | 打印该页 | 后退 | 关闭窗口 ] 
专题 分类
宁 波 热 点 国 内 聚 焦
国 际 纵 横 年 度 专 题
社 会 热 点 文 化 教 育
综 艺 娱 乐 体 育 天 地
实 用 宝 典 科 技 财 经
最新 专题
中国工人在尼遭绑
戴芳芳的南极之旅
艺人吸食大麻案
宁波新闻事件盘点
2007高考中考
进入更多专题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
0574-27802780 87685148
热线传真
0574-27802780
投稿邮箱
edit@cnnb.com.cn
报料邮箱
news@cnnb.com.cn
联系地址
宁波灵桥路768号中国宁波网
邮政编码 31504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函[2001]82号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 1104076  浙ICP备05019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