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采访期间,很多自主创新的事迹、理念被发掘出来。在大桥工程指挥部、施工单位、大桥建设工人眼中的自主创新是什么?在读者眼中,大桥和大桥建设者又是如何的?
大桥工程指挥部眼中的自主创新王勇:“被逼出来的自主创新!”在杭州湾跨海大桥采访的时候,工程总指挥告诉晚报记者:“杭州湾跨海大桥自主创新是逼出来的。之所以这么说,一是因为桥必须造,其二被逼当第一。”
“举例来说,大桥南岸有10公里长的滩涂区,在分布区有40到60米的浅层沼气,如果要造桥,必须在滩涂区进行,必须解决沼气带来的施工安全问题,这是‘华山一条路’。还有,50米箱梁的架设,当时有很多争论,可供选择的有现浇法、节断拼装法、整体预制架设法等等,一个个论证下来,很多方法要么可行性太差操作起来很难,要么性价比很低花费巨大,被逼无奈,只有创新。
“像这种‘必须解决’的事例有很多,思维理念层面的、技术层面的、管理决策层面的需求加起来就逼出大桥工程整体上的自主创新。”
大桥建设者眼中的自主创新Ⅳ合同项目部:“没有渡不过的难关!”跨海大桥Ⅳ合同由路桥集团国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中标施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打下732根钢管桩,浇筑64座承台和68座高墩。
“沉桩拉开了施工帷幕,但帷幕拉得并不轻松。沉桩初期,一天一根桩都打不下去,沉三四根桩还要报废一个20多万元的‘替打’(桩帽),打桩船故障频发,三天两头维修,看着一个个被打碎的‘替打’,看着运桩船上堆积如山的钢管桩不能按计划打入海中,我们心急如焚啊。”
项目部负责人说:“千方百计寻求解决办法。土洋结合,国内外结合,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集合,组织联合攻关,终于研制出国内打桩效率最高的‘替打’,彻底解决沉桩难的问题。”
“然而,沉桩难问题刚解决,又面临着流失工期4个多月的现状。船机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靠智慧、靠创新,打破常规,没有渡不过的难关。项目部统一了认识。于是,项目部在管理上实施创新,采取重奖重罚,优化原施工方案等措施,又渡过了这一难关。”
自2004年5月24日开工以来,历经576天艰苦施工,到2005年12月20日,终于提前8个月完成了主体工程施工。
晚报读者:“我眼中的大桥”孙持东:海湾架起黄金桥
早在36年前,我们这群十七八岁的年轻人从全省各地加入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来到了杭州湾南岸围垦海涂。那时茫茫的海涂潮起潮落,站在南岸的大坝上,我们这群年轻人就幻想,什么时候能在杭州湾架起一座长虹似的大桥,让南北两岸变通途呀?但看着这汹涌的钱江涌潮,我们似乎感到在杭州湾架桥的愿望这辈子是难以实现了。
梦想真的要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实现了。当杭州湾大桥正式通车的时候,我一定要体验一回飞驰在杭州湾大桥的爽快。
王志安:记住这群男子汉
站在绵延的施工栈桥上远眺,潮水白涛,海鸟掠过,天水一色,一幅无不令人心醉的山水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桥工地才愈加显得奔放而壮观:数千条充满阳刚之气的汉子,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一个个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骁勇和剽悍浇灌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让昔日死寂的海湾顿时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
焊枪在他们粗大的手中显得那样从容,钻机在他们熟练的操纵下又是那样服帖;面对这里浪高、涌急、台风、雷暴的恶劣环境,危险随时可能在一秒钟内发生,但他们毫不畏惧,一颗颗炽热的心时刻与建设的脚步融在一起,怦怦地跳跃着……(吴明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