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网编前语
一人,一家,一厂,一村、一校……新征程路上,每个微观主体就像一片树叶,欣欣向荣,共同汇成全面小康的森林。报网端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栏目下,开设“同心奔小康”子栏目。选取个人、家庭、企业、校园、社区、乡村等微观典型,进行蹲点式调研采访,记录他们的真挚热语、由衷感慨,生动展现他们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面小康,我们来了!
图为虞如坤(左)与科技专家探讨雷笋培育技术。摄 王岚 邹吕莉
中国宁波网记者 王岚 文/摄
“此处乃竹乡,春笋满山谷;山夫折盈抱,抱来早市鬻。……每日逐加餐,经时不思肉。”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食笋诗》,将春笋季里的山民生活描绘得绘声绘色。
时至今日,诗人笔下的景象依旧。
每到春笋季,在盛产雷笋的奉化溪口镇,家家户户挖笋、卖笋、烧笋。
雷笋,赋予溪口镇的春以极大生命力。近些年来,在多方合力推动下,奉化笋农不断改良技术,拓宽加工产业链,加强奉化雷笋品牌建设,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溪口镇也被授予“中国雷笋之乡”称号。
虞如坤挖笋。
奉化雷笋,从特色农产品成长为当地农民的“致富笋”,“雷笋第一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乡土专家、奉化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社长虞如坤功不可没。
近日,记者在奉化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创办的奉化银龙食品厂里,见到了忙碌的虞如坤。当时,他刚刚收到从高山村石门村运来的新笋,正安排称重结算。“工厂专门加工油焖笋、羊尾笋,采用的是比较便宜的大地雷笋(自然生长笋),农户每天都会送新鲜笋过来。”他说。
现年50多岁的虞如坤是雷竹覆盖栽培技术的最早实践者之一,也是该技术的传播者。
上世纪90年代初,虞如坤高中毕业回乡从事农业,发现大棚蔬菜比大地蔬菜价格贵出十多倍。“当时雷笋自然生长,出产期短,品质也难保证,农民辛苦培育采摘,仅能卖0.4元-0.6元一公斤。所以我想到了也用大棚技术培育雷笋。”
两年摸索,虞如坤成功让大棚里的雷笋提前一个月出产。鲜笋批发价一下蹿至14元-16元每公斤,增长了30多倍!赶上春节,最高还可卖到50元一公斤。受到激励,他又尝试砻糠覆盖技术,将一亩地分出十多个“试验区”,分别堆上不同厚度的砻糠,选出最优培育方案。
柴火锅慢煮油焖笋。
“我们家雷笋培育技术都是向虞社长讨教的,他一点没有保留。”帮忙卸笋的小伙子眼里满是敬佩。他家里有两亩竹林,在虞如坤的技术帮扶下,一年可以有三五万元的收入,他自已平时还可以在工厂帮工赚钱。
记者了解到,目前奉化全区雷笋栽培面积已从最初的几千亩扩大至4.6万亩,年产鲜笋4.5万吨,产值3.5亿元,占全区林区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笋农亩均收益从500元增长到2万多元。
社会在进步,虞如坤带领农户走在致富路上的脚步也不停歇。近年来,他注意到奉化家家户户都会做的油焖笋、羊尾笋越来越受外界欢迎。
“是否可以通过做大传统手工艺产品,进一步为农户增收?”虞如坤看到了新的商机,也有了新目标:让农民种地也能获得在工厂打工一样的工资收入。
在他领导下,合作社创办奉化银龙食品厂,总结传统工艺,制定油焖笋制作工艺流程和生产技术标准,统一生产技术、质量标准、包装等,开始启动规模化、品牌化笋加工品生产经营。
2018年,合作社生产的“山丁丁”牌油焖笋在上海打出品牌。去年,奉化的油焖笋产品等销售已达5亿元,今年更是俏到不够卖。
从农户中收进的新鲜笋当天剥当天煮。
“借助互联网,奉化雷笋影响力走出长三角,逐步进军北方市场。”虞如坤说,为了适应更大的市场需求,合作社今年斥资150万元,定制了两套竹笋加工流水线:一条是国内首台一小时可罐装1500瓶油焖笋的玻璃瓶自动罐装生产线,另一台是一小时可罐装2000袋真空油焖笋的包装生产线。“机器正在调试磨合中。”他对记者说,一台机器10分钟加工量抵得上一个工人一天的工作量,而且这套设备还能在笋加工之余承接其他食品的包装,为当地带来更多效益。
记者了解到,在奉化市场监管部门帮助下,奉化雷笋于2020年10月获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拿到这张“护身符”,奉化人可以更加放心地做雷笋文章了。虞如坤计划以合作社名义为奉化油焖笋产品申请一个集体商标,让分散加工的笋制品有统一品牌和标识,统一品控,好进一步打响“奉化”品牌,惠及更多农民。
手工罐装油焖笋。
相关新闻:
编辑: 郭静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