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宁波网记者 俞永均
编前语
40年前,淋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宁波日报》复刊了。40年来,宁波日报记者牢记党的新闻工作者职责与使命,真实地记录了宁波改革开放的每一步进程,在时代前行的车轮上留下了一篇篇产生广泛影响的报道。这些新闻报道的背后,是一批优秀的老报人,他们以扎实的脚力、敏锐的眼力、非凡的脑力和雄健的笔力,成为宁波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和推动者。
在《宁波日报》复刊4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推出“两代报人对话”栏目,站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新起点,回望审视当年那些重要报道背后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继承和发扬老报人的职业情怀、匠心精神,薪火相传、砥砺前行,为宁波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的模范生贡献党媒力量。
人物名片
沈长根,1942年12月出生,1984年5月至2001年4月任宁波日报社副总编辑,曾获“全国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是宁波改革开放的见证人。
2001年,中央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使命》,摄制组专程赴宁波对沈长根进行采访,称他写的一篇文章是“全国最早反映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前进的报道,反映了我党在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实践”。
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1984年,宁波被列为我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快步走向世界。改革开放之初,新思潮新理念扑面而来。针对改革开放之初人们思想观念桎梏重、禁忌多,行动上放不开手脚的现状,复刊不久的《宁波日报》发挥舆论主阵地的作用,为首个“敢吃螃蟹者”鼓劲、撑腰。
(沈长根在接受记者采访)
记者:沈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您写了不少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报道,为宁波早期的改革开放呼与鼓。这些报道中,您印象最深的有哪些?
沈长根:《宁波日报》是迎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复刊的。当时,对经历了十年浩劫、已经干了十年新闻工作的我来说,似有“历尽寒冬忽入暖春”之感。我把采撷改革开放潮头的浪花作为自己的使命。
1982年底,市二轻工业总公司技术科工程师袁文芳,主动到省二轻工业系统中最大的亏损企业实施改革方案,仅用10名工人、一台设备,承包一年就人均创利1.2万元,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众说纷纭,毁誉参半。我深入工厂采访,以《希望所在》为题,写了一个版面的长篇通讯,又作了连续报道,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市领导到厂总结,提出“远学步鑫生,近学袁文芳”,推动了全市改革。
又如,宁波口岸大门打开后,外商纷至沓来。1980年,宁波工艺美术厂承接新加坡客商的来料加工业务,工人加班加点生产,但按照当时规定,此类加班不准发加班工资。这无疑是对改革的阻碍。我以《为什么不许工厂搞活经济——宁波工艺美术厂承接外商来料加工起风波》为题,先后在《宁波日报》《人民日报》刊发,推动问题很快得到解决。
(沈长根与采编人员一起策划报纸版面编排)
记者:沈老师,您采写的《他向“铁饭碗”挑战》《代销席草被当作投机倒把处理》等问题报道,既一针见血、切中时弊,又把握得当、尺度有则,您是如何做到的?
沈长根:在前进道路上,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搞好问题报道才能推进改革开放。报纸是社会的镜子,而记者犹如一架照相机的镜头,本身一无所有,只有对准实际,才有真实的感光。因此,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深入实际采访,搞清问题来龙去脉,去伪存真,才能让问题报道起到激浊扬清、正本清源的作用,这是记者和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开放是新闻素材的“富矿”
宁波被列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计划单列、获批外贸自营进出口权,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翻阅《宁波日报》复刊40年来的报道,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对外开放史,而记者是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采访知名导演谢晋)
记者:2017年5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主题演讲时阐述丝路精神时特别强调,宁波等地的古港,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为此,《宁波日报》、甬派策划推出了《十四城纪行——探寻魅力“活化石”》系列报道,这组报道获当年度的中国新闻奖三等奖。沈老师,您是报道宁波对外开放的“老记者”,对近年来《宁波日报》策划推出的“十四城纪行”等开放报道,您是如何看的?
沈长根: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国务院就十分重视宁波的对外开放,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为一个地方单独成立一个协调小组,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我当记者时,宁波外贸发展和宁波港建设是重要的新闻来源。1988年1月起,宁波正式拥有外资、外经审批权和外贸进出口权,当年12月,我与同事合写了长篇通讯《在异国的赛场上》,报道浙建二公司北也门项目经理曹会寿率队开拓海外市场的故事。
现在,宁波已是“千军万马走出去”,每4个宁波人中就有1人从事外贸及相关行业,外贸进出口总额早就突破千亿美元。围绕宁波对外开放取得的瞩目成绩,《宁波日报》给予大版面、立体化、组合式报道,“十四城纪行”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报道,为宁波扩大对外开放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也是党报弘扬时代主旋律这一神圣使命的有力体现,值得称道。
(向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右3)介绍宁波日报接收刊发新华电讯稿情况)
记者:说到宁波的对外开放,不能不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一重大事件。加入WTO的18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外向度越来越高,宁波更是全球化的重要受益者。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逆全球化倾向抬头。作为曾经的一名媒体人,您如何看待宁波经济的全球化?
沈长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夕,我曾经采写了《雅戈尔阔步迈向世界》《厉兵秣马迎入世》《打造宁波的外贸航母》等报道,并撰写了“应对加入WTO,贵在主动”等观点的评论。事实上,近些年国际贸易摩擦从未间断,《宁波日报》也一直关注着宁波企业的国际化课题,仅2019年就推出“中美贸易摩擦下宁波外贸突围路径调查”等多个重量级报道,受到广大外贸企业的好评。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对宁波的战略定位,给我市新一轮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未来,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开放依然是新闻素材的“富矿”,希望《宁波日报》深入挖掘开放背后的故事,为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宁波样本”“宁波经验”。
新闻创新永无止境
复刊40年来,《宁波日报》在“四重”(重大主题、重大典型、重大活动、重大事件)报道方面频频发力,近年来先后策划推出“打造天使之城特别报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万里行”“点亮长江经济带龙眼”等重大主题报道,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打响了《宁波日报》品牌。
(2018年11月,沈长根出席宁波日报老报人林绍灵的江南意象水彩画展)
记者:都说新闻是易碎品,但在《宁波日报》复刊40周年之际,报业集团报史办策划出版您的《见证新时代——沈长根新闻文选》一书中,您采写的的多篇人物和事件通讯,成了宁波改革开放弥足珍贵的历史档案,您是如何做到的?对于“四重”报道,您有哪些好建议?
沈长根:首先是新时代给了这些以改革为主题的通讯广为传播的土壤。如我采写的《张开改革风帆》主人公,是由老泥瓦匠和社会青年为主组成的三流建筑队,一鼓风帆,勇创宁波速度,一跃成为全国先进。再如报道镇海炼化的两篇通讯,这家被同行称为小弟弟的石化企业,历经五年改革,原油加工能力提高八成,化肥产量全国第一,成为我国石化系统一匹黑马。
其次,“四重”报道要精心做好策划方案。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宣传报道的版面编排上,我提出了分为“上午版”和“下午版”出版发行的意见,使报道更及时,内容更丰富,以充分报道这一“百年雪耻,世纪盛典”。一天之中出“两期”,这在《宁波日报》的报史上绝无仅有。
再次,记者要深入基层,体现脚力。我去慈溪长河蔬菜公司采访张建昌时,没有半点现成的文字资料。白天,我找公司的职工一个个谈话,有的职工流着眼泪向我倾诉。晚上,我到村里采访农民,还与各地来公司采购的菜贩子一起睡在大通间里,既谈心又采访。当张建昌被评为全国劳模,上级新闻单位来采访时,慈溪专门派人来报社向我索要他的事迹资料。
(顶着高温在建筑工地采访)
记者:沈老师,您采写的多篇宁波改革开放题材稿件,被《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转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在提升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方面,您又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沈长根:记者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也要重视外宣工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同时兼任《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特约记者,平时注意观察发生在宁波、具有全国普遍意义的新闻,第一时间向上述媒体供稿。
同时,为扩大宁波的影响力,我们还在中央媒体和北京、上海、深圳、厦门、沈阳等大城市及开放城市的党报上,组织宁波专版、特刊和专栏报道,宣传宁波改革开放的最新成就。希望《宁波日报》与市级相关部门积极对接,争取资源,把宁波这座开放城市更好地推介给全国、全球。
编辑: 陈晓怡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