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015年12月31日,宁波获批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
从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到生态市建设,再到“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确立。
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绿色GDP政绩考核的深入人心,生态体制机制改革的快速推进,不仅让四明大地“蓝天长现、碧水长流”,更让绿色发展低碳生活成为宁波最正确的打开方式。
2015年年底,宁波正式获批“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
从顶层设计到制度创新,坚持“生态优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东海之滨的宁波,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每一项有力度、有分量的体制和制度创新,都坚持“生态优先”,顺应民生新期待。
2010年和2013年,我市先后作出《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更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我市“六化协同”战略布局,作为推进“名城名都”建设的重要支撑。一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密集形成。
只有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在9784平方公里的市域范围内,一条摸不着的红线正在生长。它决定着未来宁波“山、水、城”的生态格局。眼下我市已划定的红线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7.1%。
以红线为界,宁波重点区域生态保护迎来“加速跑”;四明山区域、象山港区域保护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生态保护补偿制度逐步建立。
出台惩治力度“史上最严”的《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配合国家相关法律,推出“水十条”“土十条”……以法为本,宁波全力打造“环境执法最严城市”。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我市已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136件,罚款1.39亿元;移送行政拘留22件10人,移送刑事拘留26件23人,环境监管力度稳居全省前列。
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离不开生态体制机制改革的持续推动。
全省率先推广“河长制”、环评登记表备案实现“零上门”、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一项项“美丽”改革为生态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从绿色制造到探路低碳,重绘“发展底色”
前不久,慈溪市三德模具企业有限公司正式入驻慈溪市掌起镇五金模具创新中心二期,与100多家同行抱团发展。
慈溪掌起镇并不是宁波加快节能减排、推进绿色制造的“孤独探路者”。
镇海,不惜牺牲数亿元产值,将九龙湖镇40多家紧固件企业的酸洗废液集中处理,实现了行业集群发展;杭州湾新区,拿出超过五分之一的年财政收入,关停漂印染园区,发展新兴产业……
绿色制造是生态发展的需要,更是宁波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2011年,宁波在全省率先向不锈钢行业征收差别电价,利用价格杠杆倒逼高能耗企业转型升级。3年后,宁波将实施范围扩大至铸造业。在部分企业关停的同时,宁波合众不锈钢有限公司等更多产能落后的企业开始转战新兴产业。
统计显示,近几年,我市累计淘汰落后产能企业404家、“散乱污”企业1134家,整治提升16个“脏乱差”“散乱污”块状行业,为优质新兴产业腾出了更多发展空间。
为了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宁波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着手打造一批绿色制造样板工程。今年2月,宁波巨化化工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春晓工厂等4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绿色工厂。
与此同时,宁波的低碳发展之路也越走越宽。
2015年年底,在全球地方领导气候峰会上,峰值目标约束下低碳发展的“宁波模式”受到500多个参会城市和地方代表的肯定和关注。
事实上,宁波的产业和能源结构正逐步迈向“低碳化”。3个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国字号”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形成了12类40多条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光伏发电、风力项目在宁波炙手可热,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74.72万千瓦。
从全域治污到绿色生活,共享“生态之甜”
对镇海创业电镀有限公司来说,同样一个电镀车间,生产线从6条变4条,工人从60名减至40名,每月的产值却从60万元猛增至250万元。
3年前,宁波在全省率先对电镀业进行深度治理。预计到今年年底,184家电镀企业在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的同时,劳动生产率可提高三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宁波集全市之力,全域化治理环境污染,守护一方青山绿水。
“治气”是核心。全市累计建成禁燃区1083平方公里;在全省率先开展化工企业有机废气相关治理,让废气告别“跑冒滴漏”;提前一年超额完成省定黄标车淘汰任务……
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举措,旨在消除百姓的“心肺之患”。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8%,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8%,在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居第17。
水是生命之源。经过数十年的治理,“母亲河”姚江再现“水清鱼跃”的美景。和姚江一样,摘帽“黑臭”之名的河道有480条。在全省率先开展“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近几年,全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常年保持100%达标,居民饮用水水质保持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八废共治”,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总体规模全省第一;“增绿护绿”,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66%;生态创建换挡升级,自去年象山获得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以来,全市又有5个区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宁波市获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全域化治污背后,是宁波民间环保力量的持续壮大。
镇海“绿丝带”环保志愿者十年如一日记录“蓝天日志”、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绿色风环保协会成长为规模最大的学生公益组织……在宁波,从企事业单位到普通家庭,参与环保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自觉行动。
当“蓝天”“绿水”重新回归,“开枝散叶”的“生态文明建设”根系已达每一位宁波居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篇章由此开启。
记者 冯 瑄
编辑: 陈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