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齐二药事件”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却给齐齐哈尔药业市场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痛。齐齐哈尔人一直在思考:“齐二药事件”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到底与改制有没有关系?如何复苏由此萎靡不振的齐齐哈尔药业市场?谁该为此负责?7月下旬,本报记者再次来到齐齐哈尔,经过艰苦、深入的采访,“齐二药事件”的另一个“主角”逐渐浮出了水面……
“对齐二药来说,吊销《药品生产许可证》,撤销129个药品批准文号,收回GMP认证证书,这些足以让齐二药难以翻身,问题是,齐二药厂垮了,齐齐哈尔整个药业市场也垮了,令人痛心啊!”7月下旬,一位齐齐哈尔医药领域的权威人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发出了上述感叹。
在齐齐哈尔一家制药厂,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甚至说出了这样一句话:职工们恨透了黑龙集团,要是能见到黑龙集团人的面儿,大伙恨不得“撕了”他们。“撕了”在东北方言里表示恨一个人恨到了极致的意思,大伙儿为什么这么恨黑龙集团?
“齐二药事件”牵出了黑龙集团
留心一下就能注意到,在由监察部牵头,公安部、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参加的调查工作组给齐二药的通报中,下面这些人榜上有名:给予黑龙江省药监局副局长陈淑兰行政警告处分,齐齐哈尔市副市长任仕杰行政警告处分,齐齐哈尔市药监局局长曹永文行政记大过处分,齐齐哈尔市药监局副局长荀福波和安监科科长姜洪涛行政撤职处分,齐齐哈尔市黑龙集团董事长张伟东行政记大过处分,黑龙集团总经理王洪基行政撤职处分。
这里面出现了两个黑龙集团的人,其中,董事长张伟东受到行政记大过处分,总经理王洪基受到行政撤职处分。
对于这两个人所受到的处分,齐齐哈尔医药系统的职工们说法不一。有的职工说,齐二药出了假药,这与黑龙集团关系不大,主要是后来的私营企业老板管理不严格造成的;也有的职工说,黑龙集团董事长张伟东仅仅得到一个行政记大过的处分,太轻了。
2001年,在齐齐哈尔市政府的干预下,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划拨给了黑龙集团。2005年10月份,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厂转制变成了民营企业,2006年5月份,假药“亮菌甲素”流向市场后导致了广东多人死亡事故,由此,黑龙集团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
据职工们说,在齐二药刚刚出事的时候,国务院的一个调查组曾经就假药事件调查齐二药转制的前因后果,前后历时一个多月,但却没查出问题,至于给黑龙集团的处罚,是因为从假药原料的购进到出厂要有一个过程,这段时间正是齐二药转制期间,所以,黑龙集团所受到的处罚仅仅是行政性的处罚。
有一位药厂的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应该冷静地分析“齐二药的假药事件”,如果单纯认为这与改制有关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早在2004年,齐二药就曾使用非法原料生产假药,湖南一药业公司因此向国家药监局举报,但一直没有下文。而在更早的1999年,该厂就存在严重违规的“个人生产以齐二药厂品牌销售”的事件,从2002年到2003年底,齐二药在通过GMP认证前后,专门成立了“擦药班”,主要任务是“用酒精擦过期药瓶上的生产日期”,所以,大量的事实说明,齐二药改制前就已有造假的前科,也就是说,齐二药生产假药,改制后有,改制前也有,假药并不是“改制”的必然结果。
但齐二药的一位老职工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告诉记者,国务院的调查组到齐齐哈尔的时候,黑龙集团董事长张伟东曾经在齐齐哈尔出现过,过后就又见不到面了。调查组是围绕着齐二药的假药事件调查与此相关的责任问题,并不是专门调查转制问题的,如果专门查黑龙集团的经济问题和齐二药转制的资金问题,顺着假药的“藤”肯定能查出很多“猫腻的瓜”,“真要是好好查查黑龙集团,相信一定能查出问题来,这对整个东北来说都是够典型的”。
这位老职工自称在医药行业工作了将近40年,“我太了解了,齐二药如果不是让黑龙集团这么折腾,哪怕让省内其他的大公司来兼并,齐二药肯定也不是今天这个结局,多痛心啊!100多个批准文号,许多品种在东北很有市场,有些品种甚至在全国都很有知名度”。
这位老职工说,黑龙集团接手齐二药后,最起码的有两条弊病,其一,黑龙集团压根没有药品企业的管理经验,也不熟悉市场;其二,黑龙集团本身并没有能力为企业注入资金,进而改造企业的现状。
黑龙集团坑了齐齐哈尔药品行业?
据齐齐哈尔熟悉医药行业的人士介绍,1998年以前,齐齐哈尔市一共有医药工商企业18家,那时候,这些企业还是归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管。1998年11月9日,由政府部门牵头,“拉郎配”式的把这些医药企业“整体划拨”给了黑龙集团。
这位人士说,在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政策环境下,也许政府部门这么做没什么错,因为当时的黑龙集团在齐齐哈尔可不得了,像一个巨大的航空母舰一样,资产也在迅速扩张,已经形成了造纸、医药、机电、冰雪器材、印刷等横跨五大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号称24亿元的资产,职工人数顶峰期达到27000人,旗下拥有几十家国有企业,董事长张伟东在齐齐哈尔几乎被捧成了英雄,一提起来是响当当的名头,连当时的齐齐哈尔市领导都对张伟东刮目相看,后来才知道这一切都是“拉郎配”形式撮合成的巨大的怪胎,是无成本不负任何代价的资本扩张,但当时确实没有人了解黑龙集团和张伟东本人。
当时,药监局领导有自己的打算,是想借黑龙集团的雄厚资本实力把医药企业做大做强,因为当时医药企业的困难是规模小、品种少,最主要的是缺乏资金,来了这么一棵大树,医药企业的领导和职工们也都挺高兴的,大家都希望能够借住黑龙集团的实力发展起来。2000年1月5日,黑龙江省药监局局长到黑龙集团检查工作,可能是有领导在场的缘故,黑龙集团答应第一批就给医药行业注入5000万元资金,后来资金迟迟不到位,企业要求划拨资金,但总是左推右脱,几乎每次申请资金,都是以各种理由拒绝(据有的职工回忆,要说黑龙集团一点没投入也是不客观的,在全部医药工商企业中,给了第一制药厂80万元,给了中药厂200多万元,医药商业企业一分钱没投入),渐渐的大家才发现,黑龙集团并没有实力,不过是想通过扩张来吸纳资金而已,这时候,大家就开始失望了,因为这与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啊。
从2000年开始,医药商业这一块就开始转制了,当时有一句话叫做“生死逃亡,自寻门路”,至今,整个医药系统还有三分之一、大约1000多人依然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
为什么说齐齐哈尔的医药行业毁在了黑龙集团手里?这位人士归纳说至少有四点:第一,企业划归给黑龙集团后,黑龙集团压根就不投入,也没有资金投入,也许人家就没想过要投入;第二,企业划拨给黑龙集团后,黑龙集团根本就没有任何改革的思路;第三,黑龙集团不懂药品行业的管理,更谈不到企业的发展规划;第四,自身不懂管理,却不放权,药企的原来领导,基本上是靠边站,弄一个副总的位置,但也是没有最终决定权,从黑龙集团来的领导不懂却胡乱指手划脚。
这位人士说,到现在为止,当时所划归给黑龙集团的医药企业基本上没有了,只剩下中药厂也奄奄一息了,前几年每个月回款还能达到250万元左右,现在也就是每个月百十万元。这里有一个秘密,黑龙集团毕竟还有50多人需要开支,还有100多退休的职工需要开支,所以,中药厂要是也卖掉,黑龙集团就什么都没有了,也运转不下去了。
这位人士叹息着说,齐二药出事,决不是偶然的,而是一个必然,现在,由于齐二药的问题,全国听到齐齐哈尔的药品就摇头,根本不买帐了,市场形象一落千丈,这对齐齐哈尔药品企业来说冲击太大了,而齐齐哈尔的医药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本来就很差,所以,齐齐哈尔的药品行业很难在短期内有大的起色,以后也就是顺其自然,自我淘汰,内部之间互相竞争罢了。
黑龙集团曾经辉煌过
黑龙集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企业呢?
记者在齐齐哈尔市采访过程中,许多人都知道黑龙集团,但是几乎很少有人知道黑龙集团更详细的东西,在记者接触的人中,也少有人知道黑龙集团到底在什么地方,有的人熟悉黑龙集团,但表示目前不能说也不敢说。
在齐齐哈尔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记者试图查阅黑龙集团的工商登记资料,电脑里面只有经编厂、塑料制品厂、衡器厂和第一印刷厂的名字,没有更具体的资料。一位负责人表示,黑龙集团属于黑龙江省省属企业,只有到黑龙江省工商局才能查到具体的资料。
但是记者却看到了一份2006年5月16日召开的鼎恒升药业公司第四次股东会议的资料,资料表明,齐齐哈尔黑龙集团鼎恒升药业有限公司变更为黑龙江鼎恒升药业有限公司。进一步了解才知道,鼎恒升药业也是黑龙集团旗下的制药企业,但是目前已经被哈尔滨的一家医药企业并购了。
也就是说,在齐齐哈尔市已经难以查到有关黑龙集团更加具体翔实的资料了。
据了解,黑龙集团公司前身是齐齐哈尔冰刀厂,始建于1954年,1993年组建了黑龙江黑龙运动器材集团总公司,1994年更名为黑龙江黑龙集团公司,由此便踏上了兼并齐齐哈尔国有企业的道路。
在黑龙集团内部的一份文件上表明,从1993年到1996年的三年间,黑龙集团就已经形成了冰上运动器材、衡器仪表、包装印刷三大系列的500多个规格的产品,拥有员工已经达到了3797人。
1997年6月14日,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黑龙集团承债式兼并齐齐哈尔造纸厂,享受政策,金融兜底。
记者查到了一份1996年9月1日的《黑龙江日报》,当天的第一版重要位置上如此报道了黑龙集团:一向以生产冰上运动器材的闻名的黑龙集团,抓住机遇,收购、兼并一批危困企业,盘活了11亿元的国有存量资产,迅速扩大了原有产品的生产能力,发展起多元产业,成为了拥有33家企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职工达到了12万人。
1998年黑龙股份开始上市(其中造纸厂部分资产占70%,冰雪器材占30%),2005年4月21日,该公司股票实行退市风险警示的特别处理,简称变更为“ST黑龙”。按照相关规定,黑龙公司股票自2006年5月18日已经开始暂停上市。
据说,黑龙股份开始上市的时候,股票价格由最初的发行价4.5元/股曾一度涨到30元/股,这也一度增强了黑龙集团领导层进一步融资的信心。
一位熟悉黑龙集团的老职工深有感触地说,黑龙集团假如不兼并造纸厂也许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但正因为兼并了造纸厂,一方面股票上市,融到了更多的资金,这固然是好事;但另一方面,一下子增强了黑龙集团管理层的“雄心壮志”,从此也就开始踏上了不归路。
职工们说,黑龙集团挺神秘的,冰刀厂的资产不过是造纸厂资产的零头,但却能兼并造纸厂,要是没有政府部门的支持,黑龙集团是做不到的,至于张伟东与政府部门是什么关系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管理不善毁了黑龙集团?
老职工说,黑龙集团后来的每况愈下,问题就出在管理不善上,而管理不善的直接表现是在造纸厂的进口设备上。1998年,造纸厂上了大纸机,引进了的先进技术,其实很多配套的东西都是进口的,这总共花去了14亿元,而当时福建南平造纸厂引进同样的技术只花了10亿元,职工们知道后都很气愤,纷纷上访告状。事情不仅仅如此,让黑龙集团直接陷入被动的还有两件事情:第一,有的职工建议进口废纸脱墨设备,这样就可以直接进口废纸解决原材料的问题,但是,黑龙集团的管理层不同意,坚持必须进口纸浆,这无形中造成了成本的直线上升,原料开始供应不上了,由于解决不了原料问题,机器只好开开停停,效益开始下降,最后,两台最好的造纸机只好停产,造纸厂开始全面亏损;第二,黑龙集团总部的工资一律由黑龙股份开支,但实质上是造纸厂开支,加之,造纸厂支援别的企业共6000多万元,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两个原因一下子拖垮了造纸厂,到2002年,造纸厂已经亏损了若干亿元。
那么,黑龙集团到底兼并了多少家企业?
说起这个问题,齐齐哈尔市很多老职工表现的非常气愤,但更多的是无奈。那么,黑龙集团到底兼并了多少企业?有的说是四十多家,有的说是三十多家,还有的说,黑龙集团净瞎吹,也就是二十几家。
记者查到了一份黑龙集团内部文件,文件是这么说的,截至2001年,短短四年时间,黑龙集团就由一个资产总额7000万元、年销售收入不到3000万元的中型企业,发展到拥有造纸、医药、包装材料、冰雪器材、机电5大行业、总资产28亿元的多元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大型企业集团。职工们说,这到底是真的假的,谁也不知道,真要是那么牛,怎么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在黑龙集团冰刀厂的办公楼前面,记者看到,办公楼上大大的“黑龙集团”四个字格外醒目,但是,站在院子里却让人感觉有点“荒凉”,据说,冰刀厂只有几个车间偶尔上班,但即使是上班,也没什么活干了。
在冰刀厂的对面,也是黑龙集团的一个企业,大楼上的“黑龙集团”四个字也相当醒目,但是,大门紧锁着,有几个窗子上的玻璃都没有了,从远处看有几分阴森森的荒凉和破败。
据熟悉黑龙集团的人介绍,目前,黑龙集团基本上没剩下什么企业了,名义上还有冰刀厂、印刷厂、药材公司和中药厂,但实际上只剩下了中药厂和其他几个工厂的几个车间或者部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