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数学家丘成桐院士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说,“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人才,大部分是假人才。”这个说法看起来点到了北大的痛处,因为其新闻发言人的反应是一触即跳式的:“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侵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据7月30日《北京晨报》报道)
虽然北大的口气义正词严,俨然一份外交照会,但我却有一种忍俊不禁的感觉,因为这让我想起了可爱的阿Q:阿Q因为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生于何时的癞疮疤,便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癞”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地发起怒来。但是他越在意,未庄的闲人们便越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地说:“哙,亮起来了。”
丘院士当然并非“闲人”,他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和哈佛大学的教授,同时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还兼任着几个著名大学的数学研究中心主任,忙得不可开交应该是肯定的,未必有闲心靠打趣北大来消磨时间。考虑到他还是世界最高数学奖——菲尔兹奖的获得者,在国际国内声誉卓著,所以其借北大来炒作自己的必要性也不是很大。这样看来,他所以严厉批评北大,最大的可能竟是出于对北大的爱了:爱之愈深,则责之愈切。
不过,虽然一个人声誉卓著,并很可能是出于一片拳拳之心,但也并不见得每句话都是真理,所以丘院士的判断完全有可能是不对的,北大就此提出自己的辩驳也是完全合理的。问题在于北大不应该采取这种阿Q式的态度,这太有失北大的风度了。在我看来,作为国内大学中的翘楚,北大这种老虎屁股摸不得的态度,才真的有可能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北大所以是北大,就在于她具有“兼容并包”的传统,气度恢弘的格局。而失去了这种精神特质,即便是校门口仍然挂着“北京大学”的牌子,也不再是人们心中所理解、所认同的那所“北大”了。
即如这次丘院士对北大的批评,北大为什么不把它转化成一次检讨自己引进海归人才工作的绝好契机呢?为什么不邀请丘院士提出更加详细的建议呢?既然事件已经转化成了一个公共话题,北大为什么不向社会公布自己引进的全部海归人才的名单和工作情况呢?如果丘院士是对的,那对北大的引进海归人才工作不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吗?如果丘院士是错的,我相信他会道歉,即便是他不道歉,北大在公众心中的形象不也会变得更加高大吗?
但遗憾的是,北大却没有这样做,而是像阿Q那样采取了“怒目主义”,恼羞成怒地将丘院士的批评“顶了回去”,这是多么没有自信的表现啊!联想到最近一段时间,北大对社会上关于她的种种议论,如“被香港大学扫成二流”、“禁止小学生参观”等的反应,我感到北大已经越来越不像蔡元培的北大,而是越来越像阿Q的北大了。这样下去,北大未来要考虑的就恐怕不再是能不能达到“世界一流”的问题了,而是究竟还能不能“入流”的问题了。
哎!再这样说下去,没准儿北大又该严斥我损害了她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了,就此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