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时尚 | 旅游 | 健康 | 房产 | 游戏 | 资讯 | 图片 | 手机 | 对话 | 油箱
手机 | 影院 | 娱乐 | 音乐 | 广播 | 电视 | 教育 | 汽车 |宁波帮| 交友 | 时评 | 论坛
商贸首页 政策解读指导
企业新闻 业界新闻
商务服务 商务咨询
政务公告 分类信息
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宁波市江东胜宇线缆有限公司
宁波市江东太平洋家电有限公司 佐登妮丝国际美容连锁机构
宁波佳运达商贸易有限公司 宁波春晓贸易有限公司江东分公司
宁波朝阳木业有限公司 宁波市恒达计算机软件有限公司
宁波市江东天工进出口有限公司 捷安特(中国)有限公司
宁波典当行百丈调剂分行 宁波一百中元电动车分公司
宁波市江东中威电动车商行 宁波市江东中裕商贸有限公司
深圳市仲盛远东实业有限公司宁波办事处 宁波市江东润物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宁波市海曙昌盛建筑装潢工程有限公司 宁波海曙皮尔捷升降设备有限公司
宁波市海曙区天目艺校培训学校 宁波中正伟业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宁波市江东雄克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海曙立新电气有限公司
宁波丰洲(模具五金)有限公司 宁波海曙新宇环保机械有限公司
宁波海曙赛特经贸有限公司 宁波海曙家美建筑装潢设计有限公司
宁波海曙华禧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宁波甬绿环境保护技术工程有限公司
台湾速必得国际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
宁波耐森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宁波圣巴里餐饮有限公司
宁波市家电市场有限公司 宁波市海曙开天绣品辅料批发部
宁波市灵光房地产销售代理有限公司 宁波海景酒店
宁波市海曙宏发装潢材料店 宁波中富亨泰工具有限公司
宁波众铃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宁波市海曙区长生大药房
宁波市海曙林凡服饰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银行宁波第一支行柳西储蓄所
 
 

2005-2006中国纺织产业安全报告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06年07月30日 10:55

  在2006年7月22日在京举办的《首届中国产业安全论坛》上,“中国纺织产业安全报告”首次公诸于世。该报告是中国产业安全报告的系列之一。报告全文约3.8万字,本文为概要摘登。

  中国产业安全论坛秘书长、博士后李孟刚教授

  1997年到2005年,中国纺织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0.67%。其中,国内销售增长速度达18.80%,中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也在以每年8.9%的速度递增,并于1995年起,连续10年保持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呈现出持续、强劲的增长态势。

  但与此同时,纺织业的利润率一直在3.5%左右低位徘徊,产业“经济规模”已有,而“规模经济”尚无。纺织业粗放增长模式、国际贸易壁垒以及人民币汇率风险等因素的存在,给纺织产业的安全发展预设了新的命题,中国纺织产业也因此面临“深水区”的测度。

  一、中国纺织产业国内环境

  (一)生产要素环境

  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却被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所抵消;中国是棉花、化纤、蚕茧生产大国,却因资源要素配置的低效率,导致纺织原料使用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要素的禀赋会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的配置生产要素。因此,高效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的能力比单纯拥有优势要素要重要的多。

  (1)劳动力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纺织业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经历了一个迅速扩张的时期。据德国Werner International Inc公司对世界纺织业劳动力工资成本的统计,在2000年秋调查的54个国家中,中国列第48位,劳动力工资成本仅为日本的2.6%、美国的4.8%。

  但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也一路走高,与发达国家及国际平均水平相比,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与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中国的工资成本已经不具有优势。2002年,中国纺织业平均工资水平已达到印度的1.12倍,巴基斯坦的1.86倍。而这两个20世纪90年代后期崛起的国家正日渐成为中国在低附加值、大众化纺织服装产品上最强劲的对手。且随着“独生子女”政策滞后效应的显现,中国劳动力资源将会在2015-2020年的供应洪峰后出现逆转,从而进一步抬高劳动力成本。

  不仅如此,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也大大抵消了中国纺织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2003年,中国大陆纺织业人均劳动生产率为14.6万元人民币/人•年,约折合1.76万美元。而同期,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的劳动生产率已达8万美元/人•年,一些大公司甚至超过了10万美元/人•年;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纺织人均劳动生产率也在4万美元/人•年左右。

  综合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两方面的比较结果看,中国纺织产业劳动力要素指标的评价是“一般”。中国纺织产业必须改变目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低成本的扩张模式,逐步转向主要依靠劳动力质量提升的发展模式上来。

  (2)原材料

  中国是许多纺织业原材料的生产大国。2004年,中国棉花产量632.4万吨,在世界棉花总产量中所占比重超过了20%;同年,蚕和丝绸的产量也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70%;中国还拥有诸如羊毛、亚麻和苎麻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此外,中国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化纤生产国。纺织原料的巨大产量为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22%,可耕地面积却只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纺织天然原料的生产发展势必受限于有限的可耕地。另一方面,不完善的市场机制也限制了有效的商品流通,妨碍了纺织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国内资源要素价格长期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和协议价格,且波动幅度大,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自然资源的优势。

  总体来看,中国纺织业的资源要素的评价为“一般”。

  (3)供给产业

  中国纺织业供给产业普遍存在产业同构化、结构低度化现象,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每年有相当数量的中间品,尤是高端产品依赖进口。供给产业竞争力低下成为制约纺织业安全发展的又一瓶颈。

  在中国,纺纱机械的生产技术比较成熟,织造机械、缝纫机械等行业的生产技术则比较落后,先进的设备基本上依赖进口。以缝纫机械为例,尽管中国缝纫机产量占世界产量的50%以上,但产值却只及世界产值的14%。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2年中国出口缝纫机是进口缝纫机数量的14.2倍,但进出口金额却基本持平。

  随着中国纺织品出口总量的不断增加,内外销服装采用进口面料的比重逐年提高。受印染技术、产品开发设计落后等因素制约,中国每年至少需进口服装面料50亿美元。出口服装中面料自给率仅为40%左右,其中,化纤织物的自给率最低。中国面辅料业的薄弱也大大制约了服装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和加工企业自主品牌的创立。

  生产技术落后的棉纺织机械业、结构低度化的缝纫机械行业缺乏国际竞争力;纺织染整技术的相对落后,出口纺织面料的自给率降低已经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因此,中国纺织业供给产业的竞争力指标评价结果为“一般”。

  中国纺织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中国成为纺织生产和出口大国奠定了基础,但这种贡献仍然停留在产值的提高和出口规模的扩大,并没有转化成与之相适应的规模经济,多年来中国纺织业的利润率都在3.5%左右。根据《2005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纺织业中还有超过1/5的企业亏损,亏损额高达87.26亿元,由此看来,占有和使用优势生产要素是一种竞争优势,真正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必须靠不断的专业化、技术创造和生产要素升级。

  (二)金融环境

  我国纺织企业融资主要有两种渠道:出口业务融资和一般业务融资。我国对纺织服装出口实行的鼓励政策,为企业出口业务融资提供了便利。出口企业常用的短期融资渠道有信用证打包和出口押汇。对于信用证业务,一般在签约后15天左右,外方客户就会开出不可撤销的跟单信用证,出口企业收到信用证后便会到其业务银行进行打包,贷得信用证出口金额70%-80%的资金;对于非信用证业务,出口企业在货物发运后,可以用包括海运提单在内的全套出口单据到其业务银行办理押汇业务,也能非常方便的贷到出口单据金额80%-90%的资金。此外,退税贷款,也是银行长期以来积极支持和提倡的放贷方式。这几种融资渠道和信贷方式为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纺织生产和出口大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纺织企业出口业务的资本效率相对较好。

  另一方面,我国的利率水平依然通过行政手段而非市场形成,金融竞争受到严格的限制。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提高和放贷增速的加快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行业资本效率的平均水平,但与国际水平相比,国内的金融服务效率依然较低。三年来,中国从事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企业增长了8.2%。但这部分新增企业大都缺乏国际贸易经验和规模经济效应且管理水平及整体素质较低,而国内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所以,对于这些新成立的中小企业来讲,要想短期内取得银行的信任和资金支持还有相当大的难度。

  综合起来,仅靠出口业务打包、押汇和退税贷款等短期信贷政策很难提高整个行业的资本效率;货币供应量的提高和放贷增速的加快虽然一定程度的提升了资本效率的平均水平,但国内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机制的不完善,1万余家新建纺织企业和10万家中小纺织企业的低效率都大大降低了纺织业的整体效率。因此,总的评价结果还是:纺织业的资本效率比较低,应该属于较差。

  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是中国金融体系承载的区域环境,要改善和提高纺织产业“小环境”的安全度,必须先给“大环境”动手术,加快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大幅度提高中国金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才是釜底抽薪之举。

  (三)市场需求环境

  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销售增长迅速。2005年,仅前10个月的销售收入就达到了15680.20元,相当于1997年全年销售收入的2.33倍,年平均增长率均达到10.67%,其中,2003年和2004年的增长率分别高达24.60%和25.43%,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同期,纺织产业的国内销售增长更为显著。1997年至2005年,纺织品国内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8.80%,国内销售收入占总销售收入比重基本维持在35%左右,截至2005年10月,纺织品内销部分的销售收入已突破总销售收入的半数,达到51.1%。

  近年来,纺织品的年产销率也逐年增加。其中,主要亚行业棉纺织产品的产销率一直维持在95%以上,2001年为96.04%,2002年则达到了98.56%。同年,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产销率也达到了97.36%,化纤行业的产销率则达到了100%。在产量按年平均9.10%的速度增长的情况下,产销率却也在不断提高,可见国内纺织品的市场需求潜力之大。

  尽管国内纺织行业销售增长迅速,但目前中国的人均纺织品消费水平仍然很低。2004年人均消费量仅为5.5kg,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kg,更远远落后美、日、欧盟等国家或地区。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人均GDP从1000美元增长到3000美元时,纺织品的消费将进入快速膨胀阶段,尤其是纤维消费。近十年来,随着经济持续增长,中国人均纤维消费量稳步上升。1995年人均纤维消费量为4.5公斤左右,2002年增至6.6公斤,2005年则进一步上升到了7.7公斤,国内纤维消费的增长量也已达到世界同期消费增长总量的1/3。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更预示了中国纺织产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机遇。此外,中国国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也给纺织服装生产商细分市场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以产业用纺织品为例,产业用纺织品在国外被称为“技术性织物”,这种产品的附加值较高,虽然目前国内市场需求较小,2002年消费量仅为208.1万吨,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加大,未来市场潜力将大大提高,预计到2010年消费量将达到314万吨。

  中国已经确立了新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国内GDP将比2000年翻两番,达到4万亿美元。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振兴老工业基地和不断出台的一系列产业结构升级措施和建议,有助于发挥区域和产业的比较优势,缩短东西部经济差距,推动国家经济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促进产业的和谐快速增长,这无疑会带动产业用纺织品需求的高速增长。同时,国家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政策,切实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会相应带动衣着类纺织品的消费增长。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现行年增长的实际情况,到2010年,纺织业国内市场需求量将达到13000亿元,增长率在27.5%-40%,评价结果是“较好”。

  二、中国纺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

  1986年,中国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仅为5.35%,2004年已达到21.04%,年均增长8.93%。尽管1995、1996年中国三次下调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使出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国际市场占有率也略有下降,但从整体上讲,中国纺织服装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保持了迅速上升的势头,且连续10年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充分显示出该产业不断增强的国际竞争力。

  欧盟、美国、日本是世界三大纺织品服装的进口国。2004年,世界纺织服装贸易总额为4528.3亿美元,而这三个国家的纺织服装进口总额累计高达3090.7亿美元,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8.25%。在世界三大纺织服装进口国市场上,中国一直占据着显著地位,2004年中国纺织服装在欧盟、美国、日本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了14.0%、19.47%和74.23%,位列这些国家纺织服装进口的首位。

  从上述分析来看,中国纺织业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的评价结果为“很好”。

  (二)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

  中国纺织服装属于出口主导型产业。1998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的贸易竞争力指数逐年提高,年平均增长率4.04%。最低年份1998年,该指数也超过了0.5,2004年更是提高到0.71,越发趋向于1,说明该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较强。

  但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纺织产业内部主要亚行业之间发展极不均衡:纺织品的竞争力较弱,竞争力指数仅为0.37,中国纺织品在成本上不如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的低,质量和品种比不上日本、韩国,目前主要在初级大路产品上靠量支撑,但数量上并不及欧盟;相比之下,服装的竞争力相对较强,竞争力指数高达0.95,中国服装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但后者服装出口的绝对数量少,尚难以对中国构成强大威胁。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产业技术的不断提高,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会进一步得到提升。因此,中国纺织产业整体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评价结果为“很好”。

  (三)价格比

  一般地,产品价格越低,国际竞争力越强。中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低价格主要得益于国内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以占纺织业出口总额70%的服装行业为例,2004年,中国服装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为0.68美元/小时,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当年,中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对美出口增加了17.44%,平均单价则下降了8.93%,表现出了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再加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2003年纺织业劳动生产率比1999年提高了51.44%),单位产品价格有了更大的下降空间。

  2002年,有15.33%的国家(地区)对美出口纺织服装单价的降幅超过中国企业,2003年为27.43%,到2004年度进一步增加到了28.8%。这一方面反映了纺织服装出口量增价跌现象的普遍性,同时也显示出中国纺织服装价格优势的相对弱化。

  基于以上分析,中国纺织业价格比指标的评价结果为“较好”。

  (四)产业R&D费用

  研发(R&D)支出和强度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其中,R&D强度通常以企业R&D支出与销售收入之比来衡量。根据国际通用的标准,R&D强度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2%左右的企业仅能勉强维持,只有强度达到5%以上的企业才具有竞争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年报》数据,2003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721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0.8%。其中,纺织业R&D支出21亿,R&D强度0.177%,仅相当于英国的5%,德国的1.5%。2004年,纺织业R&D经费支出35.6亿元,在全行业R&D支出总额中所占比重提高到3.73%,投入强度较上年水平亦略有提升,达到了0.26%,但仍远远低于国际标准的R&D强度警戒线。

  从纺织业内部看,其主要亚行业纺织品行业的投入强度为0.30%,而服装行业的投入强度仅为0.16%,表明纺织产业内部R&D经费投入强度也是很不均衡的。

  可见,中国纺织业的R&D投入无论金额或是强度,都明显偏低,且内部主要亚行业之间投入情况也很不均衡。因此,中国纺织业R&D费用指标的评价结果为“较差”。

  (五)产业集中度

  由于纺织业进入门槛较低、退出成本较小、技术要求不高,在经历迅速扩张期之后,到2004年底,中国已拥有纺织服装企业13.9万家,包括纺织品企业8.7万家,服装鞋帽企业5.2万家。其中,正在从事纺织服装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多达3万家。

  2004年,全国纺织产业(全口径)实现销售收入26400亿元,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纺织服装企业28045家,销售收入13226.61亿元,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50.1%,而前十位企业总销售收入仅500亿元,尚不足纺织产业销售收入总额的5%。由此可以看出,纺织产业整体而言市场集中度较低。

  根据德国纺织经济杂志发布的世界纺织企业(不包括化纤和梭织服装企业)销售额排名,发达国家纺织服装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大,其中,以美国、日本、瑞士和英国等国为最。中国虽然有众多企业入围,但平均规模偏小,在2001年度排名入围的18个国家中,中国大陆排在第16位,企业平均销售额仅为日本企业的1/4,美国企业的1/7。中国主要的竞争对手印度、巴基斯坦、巴西、韩国、泰国、台湾、土耳其、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9国(地区),共有64个企业入围,平均规模为213.14百万欧元,超出中国企业平均规模的27.4%,给中国企业造成很大的竞争压力。国际竞争的趋势表明,有强大的企业才会有强大的产业,所以,中国纺织业在做大做强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中国纺织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很低,该指标总的评价结果为“较差”。

  三、中国纺织产业对外依存度评价

  (一)中国纺织产业出口对外依存度

  1997年来,中国纺织产业的出口从455.53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973.85亿美元,增长了113.78%,而纺织产业出口依存度一直在49%上下浮动。可见,中国纺织产业的出口依存度较高,评价结果为“较好”。

  (二)中国纺织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

  1997年以来,中国纺织产业的进口一直没有突破200亿美元,并且时高时低,平均年增率仅有3.73%,2004年的进口额比1997年增加了26.08%。虽然纺织产业的进口额整体增加了,但纺织产业的进口依存度确实正处于下降趋势,从1997年的14.49%逐年降低,到2004年降至8.66%,比1997年降低了40.2%。这主要是因为进口金额的增幅和增量有限,而同期纺织产业总产值却翻了一番。

  因此,中国纺织产业进口对外依存度指标的评价为“较好”。

  (三)中国纺织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数据,纺织产业已经成为中国吸收外资的重要产业之一。截至2004年中国纺织产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已达到432.67亿美元。

  由于我们国家没有公布过行业的外资存量,我们根据中国外商投资存量、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及纺织行业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估算出截至2004年底,中国纺织行业的外商投资存量为123.74亿美元,由此计算的中国纺织产业资本对外依存度为9.0%。

  但若按纺织产业的三资企业所控制资产来计算,则纺织产业的对外依存度会大大提高,截至2004年纺织产业的三资企业数量7969个,资产总额3450.4亿元人民币,折合美元415.7亿美元,据此计算,中国纺织产业的对外资控制资产的依存度为30.1%。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中国纺织产业对外资本依存度的评价结果是“较好”。

  (四)中国纺织产业出口对外资企业的依存度

  2005年,中国纺织产业出口总额为1175亿美元,其中纺织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出口占纺织服装出口总额的34.3%。2002至2004年,三资纺织企业的出口分别是226.6亿美元、279.18亿美元、335.02亿美元,据此我们可以计算出这些年份中国纺织产业的出口对外资企业的依存度分别是36.6%、33.7%34.4%。由此可见,近几年来,中国纺织产业的出口已经有超过1/3的份额属于纺织三资企业。

  根据以上分析,中国纺织产业出口对外资企业依存度指标的评价为“一般”。

  (五)中国纺织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

  从技术装备看,中国国内纺织业属传统产业,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技术装备上有明显差距。由于纺织业的技术引进主要还是随着外资即技术装备的进入来实现,因此,如果从技术引进项目来讲计算技术对外依存度,应该与纺织产业出口对外资企业依存度的大小相当,接近30%。

  从服装成衣的生产加工技术上来讲,中国服装的生产加工技术已相当成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从服装设计技术来看,由于当前成衣加工绝大部分是来样贴牌加工,我国的设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被闲置,设计技术被边缘化。

  从纺织品的生产加工技术上来讲,纺织品的生产加工技术的提高相当程度还是靠外来技术的支持,主要是跨国公司战略下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溢出效应。

  不过,近几年,针织业作为纺织成衣业的中上游产业却越发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针织工序,已经有大部分转移到中国内地。同时,由于外来针织技术的推广,大部分较先进的针织工艺及流程已被内地民营企业所掌握,从而令中国成为世界纺织业的制造基地,也成为各类纺织品成衣的主要市场。目前,全球没有一个地方可以优于中国内地发展针织业。由于纺织业及成衣业的原料来自针织业,在全球成衣纺织业向中国内地集聚的情况下,以民营针织企业为主体的区域产业群正逐步形成,并因此构成庞大的纺织成衣中上游产业链。因此,产业技术的溢出效应随着产业链的形成和产业集群的出现将会推动技术的进一步扩散和提高。

  根据纺织"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到2010年,中国要实现包括纺织新材料技术、高新工艺技术、生态纺织品和节能环保技术、信息化和快速反应技术、新型成套纺织机械技术装备以及行业应用基础科学的研究等38项重点研发攻关目标。全行业将会加快技术更新,加大研发投入,这将会对中国纺织产业的技术自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大大改善和降低中国纺织产业技术的对外依存度。

  综上分析,中国纺织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的评价指标为“一般”。

  四、中国纺织产业控制力评价

  (一)外资市场控制率

  根据纺织产业外资控制企业的销售收入与纺织产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纺织企业的销售收入数据计算,2000年至2004年的中国纺织产业外资市场控制率分别为:29.70%、29.70%、29.10%、30.60%和30.50%。如果将产业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市场份额的挤占因素考虑在内,则中国纺织产业外商市场控制率已经超过了4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一般行业占有率的警戒线为30%,少数竞争性行业可适当放宽,但也不宜超过50%。纺织产业属于竞争性行业,其产业外资市场控制率指标的评价结果为“一般”。

  (二)外资股权控制率

  根据纺织产业外资控制企业的资产总额与纺织产业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纺织企业的资产总额数据计算,2000年至2004年的中国纺织产业外资股权控制率分别为:26.4%、24.7%、24.7%、29.0%、30.1%,呈逐年上升趋势。该项指标的评价结果为“一般”。

  (三)外资技术控制率

  在纺织产业,外资对技术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技术装备和纺织品的生产加工技术上;从技术装备水平来看,纺织产业外资技术控制率应与纺织产业技术对外依存度相当即约30%;从纺织品的生产加工技术来讲,由于外来针织技术的推广,大部分较先进的针织工艺及流程已被内地民营企业所掌握。综合以上因素,中国纺织产业外资技术控制率指标的评价结果应为“一般”。

  (四)外资品牌控制率

  从国际市场来看,中国纺织产业的出口产品中,98%是国外品牌的贴牌加工,只有2%的产品是属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自有品牌。所以,从出口产品来讲,纺织产业外资品牌控制率接近100%。

  从国内市场来看,外资对市场的控制也是通过品牌战略来实现的。其中,纺织产业的市场控制率为30%,而国际品牌服装在中国中心城市市场也占有很高的比例。北京35个中高档市场内进口品牌占53%,其中顶级商场80%以上是进口品牌。上海淮海路经销的1159个服装品牌中有60%为进口品牌。

  综合以上因素,中国纺织产业外资品牌控制率指标的评价结果应为“很差”。

  五、总体评价

  我们对中国纺织产业安全度的测算结果为56.01,表明,中国纺织产业目前处于“基本安全”的状态。

  尽管如此,由于中国纺织产业仍处于世界产业链的最低端,依靠大量的OEM来赚取少量的加工费,整个产业虽然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却严重缺乏规模经济,这使得平均利润率仅为3.5%左右的纺织产业极易受到金融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由于配额许可证设置、汇率变动、利率提升等因素对纺织产业安全度的影响难以量化,我们在报告中未将其纳入指标体系。如果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则实际的纺织产业的安全度还会更低,需要积极采取相应有效措施来维护中国纺织产业安全。

稿源:  编辑: 倪晓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