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成为一个阶层了吗?他们所处的生态环境如何?他们最担心出什么问题?他们如何评价自己的长与短?
2003年度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已经面世。或许是每年一度的调查已然进行到第十个年头需要总结,也或许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家越来越多地被一些媒体捧为“一个阶层”而广受瞩目,最终本次调查的主题恰好是: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成长与总体评价。凡事关对一个群体的评价,又特别是出自这个群体自己,总不能不引人关注。虽说“山中之人”看自己或许存在偏颇,但“第一线”的声音终究是最现实最真切的。
〖当真成为阶层了吗?〗
翻翻时下很多报刊,有关企业家的报道常常会占居很重要的版面,与此同时也就诞生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家,让人不禁想起1995年前后曾如火如荼的中国足球。于是,有些媒体也像当年中国足协雄心勃勃地宣布中国足球即将进入世界前列一样开始宣称中国企业家已经形成一个阶层,一时间也热闹非凡。
那么,究竟这种判断是水到渠成,还是头脑发昏?我们还是听听企业家们自己的声音吧:在78.7%的受访者同意“企业家是我国最稀缺的资源”的同时,只有31.4%和26.4%的受访者同意“中国已经出现企业家群体”和“中国已经产生一批优秀企业家”的论断。
具体就企业家队伍的数量而言,只有13.3%的受访者认为是“充足”的,而有高达62.0%的企业家认为是“缺乏”的;就企业家队伍的素质而言,认为“高”的只有10.1%,而认为“低”的却有40.0%。
在所有受访者当中,对“数量”与“素质”两项认为“缺乏”与“低”的,恰恰又都主要来自36—45岁的少壮群体(分别以63.1%和41.7%居各年龄段之首)。换句话说,正是我们中国企业家当中最年富力强、最能影响我们经济未来走向的中坚力量,对自身队伍的评价最谨慎。这就好比当我们外界认为北京国安也能赢AC米兰而欢呼雀跃时,反倒是风光无限的场上主力们很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
这时候,我们所有人,包括媒体,如果当真是为了我们的企业家成长得更快、更强,那是不是都应该稍微冷静思考一下:我们是不是又有些头脑发热了?一味戴高帽对我们的企业家是利大还是弊大?万事但凡热情过了头,就会滋生浮躁,就会变成捧杀。当然,如果我们只是为了通过捧别人进而捧自己,如同和王申振臂高呼:“当今吾皇乃千古一帝”,那就另当别论了。
〖现今的“企业生态”如何?〗
早在几年前,本刊就曾呼吁关注“企业生态”,也就是涉及企业成长和企业家成长的综合环境。因为一个企业和企业家的成与败,或者是此时的成与彼时的败,都不仅仅是孤立的个人因素造成的。在此基础上,本刊总编也率先在国内提出了“中国企业家如何保护自己”的命题。那么,现今企业家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呢?
在“对企业家队伍成长环境的评价”中,企业家们最不满意的环境因素并不是以前广受关注的“政策环境”,反而是“法律环境”(平均分还不及格:59.4%!),其次是“社会舆论”。(参见下表)
对企业家队伍成长环境的评价(%)(1)市场环境 很有利8.2 比较有利44.3 一般30.8 不太有利14.2 很不利2.5 百分制68.4(2)经济体制 很有利8.7 比较有利43.4 一般27.1 不太有利18.3 很不利2.5 百分制67.6(3)政策环境 很有利5.7 比较有利28.5 一般45.3 不太有利18.1 很不利2.4 百分制63.4(4)文化环境 很有利2.8 比较有利25.1 一般57.6 不太有利13.2 很不利1.3 百分制63.0(5)社会舆论 很有利3.8 比较有利27.0 一般47.3 不太有利18.6 很不利3.3 百分制61.8(6)法律环境 很有利3.7 比较有利20.6 一般49.3 不太有利22.2 很不利4.2 百分制59.4
从表中我们还无法得知企业家们所痛心疾首的“法律环境”具体是指哪些方面,但结合民营企业家的权益仍未得到切实保障甚至遇害、国有中小企业转制过程中时有“政变”(参见本刊第5期“独家策划”的报道)等突发事件,以及市场准入障碍等历史问题,我们能够隐约感受到这一点。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法律”压倒“政策”本身又是一件好事,它间接说明法律正在替代政策成为决定我们企业经营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哪怕是负面的),这就是社会的进步。同时这也标志着我们的“企业生态”开始进入一个新时期,就像6500万年前中生代向新生代的更替,虽然动荡,却使“哺乳动物”从此得以一展宏图。
对于社会舆论,我们企业家们畏之如虎的准确原因仅根据此次调查同样不明确,但我们可以肯定这与我们舆论中尚存在不能客观、公平地报道与评论,而醉心于夸大企业家们的功与过,总是将其置于神与鬼的两极等现象,是分不开的。至于那些别有用心的恶意报道,我们早在马克·吐温的小说《竞选州长》当中就有所领教。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一恶劣现实也可能与我们企业家们还不擅长在社会公众面前经营、维护自己的形象有关,好在企业家们在看待自己的优劣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参见表3)
〖 “学习”应位居何处?〗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洞悉身外的生态走向外,在中国企业家心中对自己的长短又是如何评价的呢?毕竟只有准确了解了自己,我们才可能征服世界。本次调查分别就企业经营者自认为的最优与最弱分别进行了调查,两个结果大抵上是吻合的。(参见下表)
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最强的能力(%)决策能力61.7%组织协调能力61.6%创新能力33.0%知人善任能力31.8%预见能力29.5%市场营销能力25.5%学习能力19.8%表达能力11.9%公关能力8.9%
企业经营者认为自己最弱的能力(%)公关能力61.2%市场营销能力32.4%表达能力31.4%创新能力28.9%预见能力25.7%学习能力22.4%知人善任能力18.1%组织协调能力6.7%决策能力4.5%
对这个结果,正如本次调查所分析的:我们企业家自认为最强的,如:决策、协调,基本都属于内部管理的范畴;而自认为最弱的,如:公关、营销,大抵都属于对外开拓的范畴。
但本次调查也表现出一组很奇怪的数据,那就是:“学习能力”在两项相反的调查中都排位不高,分别排在倒数第3与第4。而与此同时,在另一项关于“企业经营者对自己的总体评价”的调查中,我们企业家对自己最不满意的恰恰也是“自己的学习进修”,以领先第二名“业余生活”近10个百分点而高居第一!前两个调查显示出:我们的企业家似乎对“学习能力”或者不重视或者不了解,因而感觉和印象均不深刻;而同时他们又切身感觉到了自己这方面的不足必将导致后劲乏力。
看来,“学习”正成为我们企业和企业家继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盲点和焦点。这并不矛盾,说它是焦点,在于它的至关重要;说它是盲点,又在于我们其实似是而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