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新闻发布稿 李 斌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近日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行动方案》,以市委一号文件形式指导全市“强城”“兴村”“融合”工作,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加快缩小“三大差距”,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今年的市委一号文件全面承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省委一号文件部署为指引,将坚持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作为我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实践探索。文件共3章,包括总体要求、重点工作、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同时研究制定了重点指标清单、标志性成果清单等2张任务清单。下面,我从理念思路、战略目标和重点举措三个层面加以介绍: 一、理念思路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明确要求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强调“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宁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理念思路,概括来讲,就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和做法,促进城乡融合,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具体来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是核心任务,“千万工程”是牵引,城乡融合发展是主线,缩小“三大差距”是主攻方向。 二、战略目标:总的来说,要做好“3篇文章”、把握“5大原则”、实现“4个阶段目标”。 “3篇文章”就是围绕“富民”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强城”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兴村”是全域建设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融合”是推进城乡区域高质量融合发展。 “5大原则”就是坚持创新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坚持以县域为重要单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坚持创业创新、勤劳致富。 “4个阶段目标”则是定下了2025、2027、2030、2035四个时间节点的目标,要求到2025年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要素合理分配和自由流动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机制,到2027年取得突破性成果,县城承载能力实现新提升、乡村发展迸发新活力、城乡居民收入实现新增长、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共同富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到2030年取得跨越式成效,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域率先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三、重点举措:围绕“强城”“兴村”“融合”提出15项行动,并落实4项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 围绕“强城”,重点推进5项行动: 一是实施区域联动发展行动。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强与绍兴、舟山、台州联动协同,加快推动余慈地区统筹和宁波南翼地区发展。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构建沿四明山带、沿象山港带、沿杭州湾带“三带”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二是实施产业能级提升行动。建设“361”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水平推进“2070”工业集聚区升级,推动个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结构优化、富有竞争力的县域产业体系。 三是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动水电气网和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国省县道“穿村而过”现象综合治理,推动余姚市、慈溪市按照中心城区标准建设,宁海县、象山县全面建成现代化县城。 四是实施中心镇功能提升行动。增强中心镇连城带乡、服务乡村的综合节点功能,支持姜山镇、观海卫镇等常住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强镇扩权”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基础扎实或特色资源地区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中心镇。 五是实施山区海岛乡镇高质量发展行动。把山区海岛乡镇分为发展类和生态类,抓好生态农业提质增效等六大重点任务,深化新型帮共体建设,持续深化山海协作升级版。 围绕“兴村”,重点推进5项行动: 一是实施乡村“土特产”提升行动。强化粮食安全与乡村产业一体谋划,实施“土特产”精品化培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聚力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农业强镇7个、产值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14条以上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二是实施和美乡村联创联建行动。开展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试点,总结推广奉化滕头村片区联动、宁海葛家村文化深耕等模式,实施“国企联村促共富”行动,深化“村企结对”,加快美丽田园建设,实现乡村文明善治。 三是实施强村富民提质强能行动。健全完善集体经济和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施“同心共富”“品牌强农”等工程。强化农村低收入群体帮促增收。开展农业农村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构建“村集体+公司+专业团队+农民”组团运营机制。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四是实施农村土地资源激活行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新政,健全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完善撂荒地动态清零机制。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实施全域闲置农房盘活行动,深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 五是实施青年入乡发展行动。强化青年入乡“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供给,建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建强“1+10+N”现代“新农人”培育体系,成立宁波市现代“新农人”产业资源合作共享平台。 围绕“融合”,重点推进5项行动: 一是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行居住证转户籍制度。健全新型居住证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 二是实施高质量充分就业行动。千方百计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加快建设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推进零工市场(驿站)建设发展,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 三是实施城乡规划协同行动。健全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规划传导体系,绘就“全域大美”新图景。发挥“全域整治+”平台作用,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打造共同富裕单元特色载体。 四是实施基础设施一体化行动。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推进农村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电网增容布点,合理布局新能源充电设施。加快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制定瓶装燃气有序退出计划,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 五是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行动。完善市县两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政策体系,聚焦“一老一小”,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探索建立人口峰值前后的服务资源要素统筹共享机制。 为顺利推进以上15项行动,还要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资源要素保障、财政金融保障、试点先行探索等4项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 下一步,宁波将锚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战略目标,在全省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中领先领跑、担当示范,全力以赴落实落细各项任务,让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为全国、全省推动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市域样板。 |
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新闻发布稿
稿源: 中国宁波网 2025-04-09 17:33:00
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新闻发布稿
李 斌
2025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近日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关于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行动方案》,以市委一号文件形式指导全市“强城”“兴村”“融合”工作,充分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加快缩小“三大差距”,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今年的市委一号文件全面承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省委一号文件部署为指引,将坚持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作为我市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实践探索。文件共3章,包括总体要求、重点工作、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同时研究制定了重点指标清单、标志性成果清单等2张任务清单。下面,我从理念思路、战略目标和重点举措三个层面加以介绍:
一、理念思路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明确要求浙江“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强调“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宁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理念思路,概括来讲,就是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和做法,促进城乡融合,缩小“三大差距”,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具体来说,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是核心任务,“千万工程”是牵引,城乡融合发展是主线,缩小“三大差距”是主攻方向。
二、战略目标:总的来说,要做好“3篇文章”、把握“5大原则”、实现“4个阶段目标”。
“3篇文章”就是围绕“富民”统筹推进“强城”“兴村”“融合”,“强城”是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兴村”是全域建设和美乡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融合”是推进城乡区域高质量融合发展。
“5大原则”就是坚持创新共同富裕体制机制,坚持以县域为重要单元,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精准施策、久久为功,坚持创业创新、勤劳致富。
“4个阶段目标”则是定下了2025、2027、2030、2035四个时间节点的目标,要求到2025年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服务集成、要素合理分配和自由流动等方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新机制,到2027年取得突破性成果,县城承载能力实现新提升、乡村发展迸发新活力、城乡居民收入实现新增长、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共同富裕体制机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到2030年取得跨越式成效,到2035年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域率先基本实现共同富裕。
三、重点举措:围绕“强城”“兴村”“融合”提出15项行动,并落实4项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
围绕“强城”,重点推进5项行动:
一是实施区域联动发展行动。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唱好杭甬“双城记”,加强与绍兴、舟山、台州联动协同,加快推动余慈地区统筹和宁波南翼地区发展。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构建沿四明山带、沿象山港带、沿杭州湾带“三带”一体化协同发展格局。
二是实施产业能级提升行动。建设“361”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水平推进“2070”工业集聚区升级,推动个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各具特色、结构优化、富有竞争力的县域产业体系。
三是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推动水电气网和平安乡村建设,推进国省县道“穿村而过”现象综合治理,推动余姚市、慈溪市按照中心城区标准建设,宁海县、象山县全面建成现代化县城。
四是实施中心镇功能提升行动。增强中心镇连城带乡、服务乡村的综合节点功能,支持姜山镇、观海卫镇等常住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强镇扩权”高质量发展,在产业基础扎实或特色资源地区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中心镇。
五是实施山区海岛乡镇高质量发展行动。把山区海岛乡镇分为发展类和生态类,抓好生态农业提质增效等六大重点任务,深化新型帮共体建设,持续深化山海协作升级版。
围绕“兴村”,重点推进5项行动:
一是实施乡村“土特产”提升行动。强化粮食安全与乡村产业一体谋划,实施“土特产”精品化培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聚力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农业强镇7个、产值超10亿元农业全产业链14条以上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二是实施和美乡村联创联建行动。开展乡村片区组团发展试点,总结推广奉化滕头村片区联动、宁海葛家村文化深耕等模式,实施“国企联村促共富”行动,深化“村企结对”,加快美丽田园建设,实现乡村文明善治。
三是实施强村富民提质强能行动。健全完善集体经济和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施“同心共富”“品牌强农”等工程。强化农村低收入群体帮促增收。开展农业农村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构建“村集体+公司+专业团队+农民”组团运营机制。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升级。
四是实施农村土地资源激活行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新政,健全高标准农田规划、建设、验收、管护机制,完善撂荒地动态清零机制。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实施全域闲置农房盘活行动,深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
五是实施青年入乡发展行动。强化青年入乡“引育留用”全链条政策供给,建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融合发展集聚区,建强“1+10+N”现代“新农人”培育体系,成立宁波市现代“新农人”产业资源合作共享平台。
围绕“融合”,重点推进5项行动:
一是实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试行居住证转户籍制度。健全新型居住证制度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依法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建立自愿有偿退出办法。
二是实施高质量充分就业行动。千方百计拓宽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空间,加快建设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推进零工市场(驿站)建设发展,加大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
三是实施城乡规划协同行动。健全全市“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规划传导体系,绘就“全域大美”新图景。发挥“全域整治+”平台作用,以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为牵引打造共同富裕单元特色载体。
四是实施基础设施一体化行动。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2.0版,推进农村综合服务区规划建设,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电网增容布点,合理布局新能源充电设施。加快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制定瓶装燃气有序退出计划,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
五是实施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行动。完善市县两级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政策体系,聚焦“一老一小”,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探索建立人口峰值前后的服务资源要素统筹共享机制。
为顺利推进以上15项行动,还要加强组织领导保障、资源要素保障、财政金融保障、试点先行探索等4项政策保障和工作机制。
下一步,宁波将锚定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战略目标,在全省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中领先领跑、担当示范,全力以赴落实落细各项任务,让农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为全国、全省推动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市域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