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年5月21日10:00
发布单位:市卫生局
发布 人:干爱玲 市爱卫会副主任、卫生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世界卫生组织将与健康相关的疾病分为三大类——传染病、慢性病和损伤。慢性病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当前影响我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慢性病主要有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市与全国其他一些城市一样,慢性病的患病、死亡呈较快上升趋势。根据浙江省2011年的慢性病调查患病率进行估算,我市高血压、糖尿病这两种慢性病的患者人数估计达130万人,占到我市常住人口的17%。另据疾病监测结果显示,2013年全市因慢性病死亡人数为30142人,占居民总死亡的82%,位居前三位的死因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当前,我市已经进入慢性病的高负担期,慢性病具有“患病人数多、医疗成本高、患病时间长、服务需求大”的特点,在疾病负担中所占比重达到了70%。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市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威胁。面对慢性病高发的严峻态势,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近年来我市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出台慢性病防治规划。2013年7月,《宁波市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3-2016年)》正式下发,这是市政府针对慢性病制定的第一个综合防治规划。规划明确了我市“十二五”期间慢性病防治的工作目标,重点强调要构建起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提出将健康融入各项公共政策的发展战略,营造健康发展环境;通过落实针对全人群、高风险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管理的三级预防策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努力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规划的出台对推动我市的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改善慢性病防控环境。2009年起,全面启动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健康理念,积极推进示范社区、示范单位、示范餐厅等创建活动。截止2013年底,已创建各类示范单位253家,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2011年起,启动了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选择政府重视程度高、工作基础好的县(市)区开展了国家级(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工作,至今已有5个区(鄞州、江东、海曙、镇海、北仑)获得了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3个县市(余姚、慈溪、宁海)获得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通过创建提高了基层慢性病综合防控水平。
(三)构建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多年来,我市已逐步构建起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综合性医院为支撑、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慢性病防控服务网络。为适应新时期慢性病防治形势需要,去年市卫生局通过竞争性挂牌的方式在市级综合性医院组建成立了市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口腔疾病防治四大主要慢性病临床指导中心,在市康宁医院挂牌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了由380名专家组成的市级慢性病防治专家团队,进一步强化慢性病防治的业务指导,为基层社区更好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四)实施慢性病项目化管理。近年来,我市以深化医改为契机,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抓手,逐年增加服务项目,强化重点慢性病的健康服务管理。2012年以来新增了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拓展了慢性病防治服务的广度和深度。2013年起,我市启动实施“儿童窝沟封闭”和“城市癌症早诊早治试点”两个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市、县两级财政年投入项目资金800余万元,每年为约9万名二年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窝沟封闭,为试点地区5000名高危对象免费实施癌症专项筛查。上述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五)试点契约式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慢性病防治的专业管理和自我管理,2011年起,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通过家庭医生团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了稳定的、个性化、连续综合、便捷实惠的健康管理服务,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肯定。截止2013年底,社区医生签约率为62.6%,签约家庭45.3万户,签约居民99.39万人,慢性病患者签约率43.2%。通过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慢性病人群的健康管理指标明显提升,血糖、血压的控制率分别达64.4%及62.0%。
(六)推进全民健康促进行动。从2011年开始,实施了健康促进百千万工程,不断深化“健康进机关、文明我先行”活动。通过市委组织部、市远教办的“健康讲堂”,公交移动电视的“生活与健康”栏目等,不断扩大全市健康教育覆盖面。同时积极探索健康城市建设的有效形式,在各地试点开展了健康企业、健康街道(乡镇)、健康学校、健康医院等健康细胞建设,试点建设市级健康街道(乡镇)6家,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298家。另外,全市范围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控烟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无烟单位创建,目前全市共有宁波市级无烟单位590家。
(七)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近年来,我市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进智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已有9个县(市)区与市级医卫协作平台联通,实现了数据的共采共享,50%以上县级综合性医院通过数字化医院建设,实现了慢性病的信息化管理,63%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登记、报告、随访管理纳入信息化系统,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慢性病的“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打造慢性病防控特色。为适应慢性病防控需要,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慢性病防控的特色亮点。鄞州区为每个服务站配备专职公共卫生医生,建立了“健康管家”队伍,实现慢性病的专业化管理;江东区、海曙区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中医内科,开展慢性病中西医结合防治一体化服务;镇海区依托社区资源,由社区主导“相约健康吧”等“一站一品”健康教育模式深受群众欢迎;北仑区实施体育健身发展战略,将体育健身场所渗透到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健身意识;慈溪市实施健康教育优先策略,在全媒体时代下着力打造全方位、立体式的健康宣教网络,为普及健康知识打下了扎实基础;宁海县依托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大力建设居民户外运动基地,为市民提供丰富便捷的户外健身资源。
与慢性病防控的严峻形势和百姓的健康需求相比,我市慢性病防治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全社会对慢性病的危害依然认识不足,市民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普遍存在,如运动不足(2010年浙江省居民主动进行体育锻炼的比例仅为24.64%,居民每天静态行为如坐着、靠着、躺着的时间达4.94小时),膳食结构不合理(居民人均每日烹调油和钠盐摄入量分别为48.07克和13.73克,约为推荐摄入量的两倍),吸烟人数众多(成年居民吸烟率为25.31%,被动吸烟率为43.59%),对烟草危害认识不足(仅40%的居民认为吸烟与高血压、冠心病有关),有利于慢性病防控的公共政策和支持性环境仍然不多,政府部门间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慢性病防治的体系和机制建设,加强部门间的联动,不断完善防治结合的工作模式,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和早诊早治工作,着力解决慢性病防治在适宜技术推广、基本药物遴选、患者自我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全面提升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
编辑: 李霞君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