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宁波新闻发布  >  视频直播
宁波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稿源:   2012-10-16 13:26:33报料热线:81850000

  二、着力坚持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年来,我市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健全完善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有力改善了文化民生。

  1、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以“三江文化长廊”为重点,建成了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有文化站,9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村落(社区)文化宫近2000个,城乡“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形成。全市建成29个文化示范乡镇(街道)和194个文化示范村(社区),5个乡镇(街道)被授予浙江省文化强镇称号。全市6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了图书馆分馆,30%的乡镇(街道)建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所有公共图书馆配备了流动图书车。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全市80个镇、11个乡的2455个行政村已完成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实现了“一卡通”、“零门槛”, 179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鄞州区成为全国首批28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

  2、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展开。积极组织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天天演”文化惠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电影节、“百镇千村种文化”、“春天送你一首诗”、“全民读书月”等活动,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大力加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打造“天然舞台”、“群星课堂”、“天一讲堂”等系列群众文化品牌,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000多场,举办各类公益培训3000多场、各类公益展览300多场,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天一讲堂”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组织306场,12万余人现场聆听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此外,充分利用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开渔节、中国开游节等知名品牌节庆和清明、中秋等传统节庆,进一步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逐年提高。

  3、文化精品创作硕果累累。精心组织各门类、各种题材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涌现出了一大批艺术质量高、社会影响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十年间,宁波连续四届共有16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表彰,名列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首。53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142件作品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民间文艺山花奖等获全国常设性奖项。今年3月,历时5年精心打造的宁波商帮史诗32集电视连续剧《向东是大海》在中央电视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受到观众热捧。此外,《天地粮人》、《至高利益》、《北风那个吹》等电视剧先后播出,在全国均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大型民族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甬剧《典妻》、广播剧《静静的胡扬》、歌曲《江南青青竹》、图书《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等受到专家与观众的好评。

  4、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推进。创新文化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探索直接投入、补贴扶持、购买服务、委托生产、特许经营、项目外包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路子。不断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范围,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生产、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采取招投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如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创造生产的音乐剧《告诉海》、宁波民和影视动画股份有限公司创造生产的动画片《少年阿凡提》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着力推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十年来,我市按照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政策保障,多策并举,形成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推进文化发展“1235”工程,即打造10个文化集聚区,培育20个重点文化品牌,建设30个重点文化项目,扶持50家重点文化企业,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出多元化投入、集群化运作、融合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73.8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95.44亿元,年均增长37.5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5%提高到4.88%。同时,文化产业项目带动、集聚效应明显。2011年,全市10个文化发展集聚区实现总投资43.25亿元,东外滩文化创意街区已于去年底基本建成,东部文化广场也已进入收尾阶段;30个重点文化项目实现总投资59.29亿元,和丰创意广场、中国防空博览园等已建成并运作。

  2、国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切实推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等国有文化集团改革发展,努力增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至2011年底,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总资产为21.08亿元,总收入10.38亿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279.7%和251.2%;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总资产为18.64亿元,总收入6.52亿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213.6%和255.3%。

  3、民营文化企业方兴未艾。文体用品制造业、古旧家具生产加工业、包装装潢印刷业、根雕制作业等一批特色民营文化产业得到扶持和发展。以广博、贝发、得力等民营企业为龙头的宁波文具业,2011年总销售额突破45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使宁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具之都”。同时,涌现出海伦乐器股份有限公司、民和文化集团等一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今年6月19日,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我省首家乐器类上市文化企业。音王集团一举收购英国“卡迪克”等三大国际知名音响品牌。

  4、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形成。我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的交融日益密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与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如动漫产业、信息内容服务产业、数字文化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等新兴业态不断出现。全市文化产业已从单一的影视、文具制造、工艺美术等,发展到初步形成现代传媒、演艺、会展、创意、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一批现代文化产业群。目前,全市动漫游戏企业30余家,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0多家,2010年宁波动漫产品产量13000多分钟,位列全省第二、全国第七。宣逸网游产品进军日本、韩国等传统网游强国。水木动画系列片《中华五千年》成为东南亚800多所华人学校的教学片。

  5、产业发展平台日益完善。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扶持了一批产业业态新、成长性好、潜力大的文化产业项目,近年来累计投入4500万元,支持了62个项目的建设。开展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发挥了基地良好的示范、辐射和创新带动作用。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8个。我市先后有12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0家企业入选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成立了宁波市文化产业促进会,编制发布了《宁波数字文化地图》,建立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等13个项目类别,汇集1000余家单位(设施)的数据,并向公众提供免费检索。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研究,组织了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对接,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宁波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稿源: 2012-10-16 13:26:33

  二、着力坚持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十年来,我市始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健全完善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有力改善了文化民生。

  1、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以“三江文化长廊”为重点,建成了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书城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建有文化站,9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村落(社区)文化宫近2000个,城乡“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基本形成。全市建成29个文化示范乡镇(街道)和194个文化示范村(社区),5个乡镇(街道)被授予浙江省文化强镇称号。全市6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了图书馆分馆,30%的乡镇(街道)建成了公共电子阅览室,所有公共图书馆配备了流动图书车。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全市80个镇、11个乡的2455个行政村已完成农家书屋全覆盖。全市12家公共图书馆实现了“一卡通”、“零门槛”, 179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社会免费开放。鄞州区成为全国首批28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

  2、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展开。积极组织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天天演”文化惠民、农民(外来务工人员)电影节、“百镇千村种文化”、“春天送你一首诗”、“全民读书月”等活动,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大力加强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打造“天然舞台”、“群星课堂”、“天一讲堂”等系列群众文化品牌,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000多场,举办各类公益培训3000多场、各类公益展览300多场,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天一讲堂”从2006年开办至今,已组织306场,12万余人现场聆听了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讲座。此外,充分利用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开渔节、中国开游节等知名品牌节庆和清明、中秋等传统节庆,进一步丰富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满意度逐年提高。

  3、文化精品创作硕果累累。精心组织各门类、各种题材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涌现出了一大批艺术质量高、社会影响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十年间,宁波连续四届共有16部作品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表彰,名列副省级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首。53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142件作品中国电视飞天奖、金鹰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民间文艺山花奖等获全国常设性奖项。今年3月,历时5年精心打造的宁波商帮史诗32集电视连续剧《向东是大海》在中央电视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受到观众热捧。此外,《天地粮人》、《至高利益》、《北风那个吹》等电视剧先后播出,在全国均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大型民族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甬剧《典妻》、广播剧《静静的胡扬》、歌曲《江南青青竹》、图书《让我们敲希望的钟啊》等受到专家与观众的好评。

  4、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创新推进。创新文化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探索直接投入、补贴扶持、购买服务、委托生产、特许经营、项目外包等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路子。不断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政府采购范围,对重要公共文化产品生产、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开展,采取招投标、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如宁波市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创造生产的音乐剧《告诉海》、宁波民和影视动画股份有限公司创造生产的动画片《少年阿凡提》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着力推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十年来,我市按照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政策保障,多策并举,形成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通过推进文化发展“1235”工程,即打造10个文化集聚区,培育20个重点文化品牌,建设30个重点文化项目,扶持50家重点文化企业,全市文化产业呈现出多元化投入、集群化运作、融合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73.85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95.44亿元,年均增长37.51%;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3.5%提高到4.88%。同时,文化产业项目带动、集聚效应明显。2011年,全市10个文化发展集聚区实现总投资43.25亿元,东外滩文化创意街区已于去年底基本建成,东部文化广场也已进入收尾阶段;30个重点文化项目实现总投资59.29亿元,和丰创意广场、中国防空博览园等已建成并运作。

  2、国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切实推动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等国有文化集团改革发展,努力增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至2011年底,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总资产为21.08亿元,总收入10.38亿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279.7%和251.2%;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总资产为18.64亿元,总收入6.52亿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213.6%和255.3%。

  3、民营文化企业方兴未艾。文体用品制造业、古旧家具生产加工业、包装装潢印刷业、根雕制作业等一批特色民营文化产业得到扶持和发展。以广博、贝发、得力等民营企业为龙头的宁波文具业,2011年总销售额突破45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使宁波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具之都”。同时,涌现出海伦乐器股份有限公司、民和文化集团等一批优秀民营文化企业。今年6月19日,海伦钢琴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我省首家乐器类上市文化企业。音王集团一举收购英国“卡迪克”等三大国际知名音响品牌。

  4、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形成。我市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的交融日益密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与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等高科技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如动漫产业、信息内容服务产业、数字文化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等新兴业态不断出现。全市文化产业已从单一的影视、文具制造、工艺美术等,发展到初步形成现代传媒、演艺、会展、创意、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一批现代文化产业群。目前,全市动漫游戏企业30余家,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10多家,2010年宁波动漫产品产量13000多分钟,位列全省第二、全国第七。宣逸网游产品进军日本、韩国等传统网游强国。水木动画系列片《中华五千年》成为东南亚800多所华人学校的教学片。

  5、产业发展平台日益完善。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采取贴息、补助等方式扶持了一批产业业态新、成长性好、潜力大的文化产业项目,近年来累计投入4500万元,支持了62个项目的建设。开展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发挥了基地良好的示范、辐射和创新带动作用。目前,我市已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8个。我市先后有12家企业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10家企业入选省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成立了宁波市文化产业促进会,编制发布了《宁波数字文化地图》,建立文化设施、文化产业等13个项目类别,汇集1000余家单位(设施)的数据,并向公众提供免费检索。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研究,组织了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交流对接,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