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优质、丰富”为目标,加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
推进文化大市、文化强市建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看有没有一批代表当代水平、体现宁波特色、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标志性文化精品,能不能推出一批经得起历史检验、群众检验和市场检验的精品力作。多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着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
1、精品创作成效显著。近年来,我市把繁荣文艺创作、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重点,加强组织协调,强化政策支持,文艺创作日趋活跃,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全市共有100余件作品获全国常设性文化大奖。如甬剧《典妻》先后获得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性大奖,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电视剧《北风那个吹》、广播剧《静静的胡杨》等9部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在近两届全国“群星奖”评奖活动中有8件作品(项目)获得“群星奖”,赵海英、王锦文、张小君三人相继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此外,着力在文化走出去上下功夫,组织了歌舞团、民乐团、越剧团、甬剧团、青瓷瓯乐团等艺术团体和民间文化艺术团赴2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2008以来连续四年在国外举办宁波文化周,扩大了宁波文化的海外影响。
2、文化市场繁荣规范。几年来,我们围绕“合理布局、优化结构、依法管理、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业态发展平稳、结构比较合理、经营秩序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文化市场格局。我市文化市场管理考核评估连续四年位居浙江省前列,农村文化市场监管经验去年被文化部肯定推广,网吧管理的做法和经验先后获全国人大调研组肯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正面报道并在全国网吧文明创建与管理工作交流会上推广。通过全市文化市场绩效评估工作和网吧、音像市场、娱乐场所专项整治、互联网有害视听节目整治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加强市场监管,着力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确保了公共文化产品的优质化。
3、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初步形成。公共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支撑。近几年来,我市相继举办承办了中国第七届艺术节分会场、第三、四、五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第九届中国戏剧节、第九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首届流行音乐大赛(宁波)、第二届中国越剧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农民电影节等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努力打造“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逐步形成了具有宁波特色、国内享有声誉的文化品牌。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有效途径,汇聚专业院团、群众文化、社会力量等各种优质文化资源,倾力打造“天然舞台”公益性文化活动品牌,每年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的“广场文化天天演”推动了广场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全市农村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日趋活跃,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000多场,举办各类公益培训3000多场、各类公益展览300多场,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海曙区的“家门口”特色文化系列活动、江东区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江北区的“星期六•相约老外滩”、镇海区的“雄镇大舞台”、北仑区的“海享大舞台”、鄞州区的“天天演”、余姚市的“周末文化”系列活动、慈溪市的全民读书节、奉化市的广场文化活动、宁海县的农民文化艺术节、象山县的中国开渔节等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四、以“高效、常态”为取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公共文化设施的逐步改善和公共文化产品的不断丰富,需要通过有效的服务和供给方式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几年来,我们强化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主导职责,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推进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高效、常态,形成政府与市场联动推进的新型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和满足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政府买单,保障基本文化供给。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功能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累计建成4513个基层服务点,基本实现了对农村、城市社区和中小学校的全面覆盖,为城乡群众提供了先进的数字化文化服务。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健康的机关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和社区文化活动,每年举办“活力宁波”、“书香宁波”、“名城宁波”系列文化节庆活动,全市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5000余场。积极打造免费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推出了天一讲堂、群星课堂、群星展厅等免费讲座、培训,年均举办各类公益培训3000多场、公益展览300多场,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从2008年开始,市政府还将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对文化生活满意度纳入对县(市)区政府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落实到位。近三年,市财政面向公众的文化服务采购年均达1500万元。
2、服务外包,提高公共文化供给效能。近几年来,我们通过面向市场采购文化产品和服务,实行服务外包方式,使政府从公共文化的直接供给者变成了间接或最终供给者,使文化供给由单一的政府主体变成多方的市场主体。。如从2005年开始实施的“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运作模式,每年有60多支电影放映队、30多个专业剧团活跃在农村,到2011年底为止,共为农民群众放映电影15万多场,演出戏剧近1万场,受惠群众数千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和“一村一年演出一场戏剧”的目标。又如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项目奖的鄞州区“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探索建立了“政府埋单、公开采购、公司运作、全民享受”的基层公共文化演艺产品的常态运行新机制,至2011年底共演出2000多场次,惠及观众300多万人次,被群众誉为家门口的“文化大餐”。宁波逸夫剧院、宁波大剧院和宁波音乐厅等三个市级主要剧场每年开展高雅艺术展演300多场次,公共财政演出补贴600多万元。
3、社会参与,推动民办文化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全市民办博物馆已占博物馆总数的三分之一强,宁海的十里红妆博物馆、象山的张德和根艺美术馆、鄞州的紫林坊艺术馆已渐成规模,既盘活了资源,又扩大了文化资源的总量,丰富了文化服务的内涵,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城市电影市场活跃,全市已引进联和院线、万达院线等6条电影院线,2011年城市电影票房超过1.7亿元。农民自办文化在各地农村发展迅速,全市3000多支业余文艺团队和59支民营职业文艺团队的兴起在相当程度上繁荣了群众文化生活,成为新时期城乡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