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稿源:   2012-09-18 16:07:05报料热线:81850000

  市文广新闻出版局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求。宁波是国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较早的城市。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着力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下功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据统计,多年来我市群众对本地文化生活满意度均在85%以上,公共文化服务各项指标位居同类城市前列。2011年,鄞州区被授予全国首批、浙江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慈溪市被授予浙江省首批9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11个县市区中已建成“浙江省文化先进县”9个,其中6个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一、以“民生、统筹”为导向,强化公共文化建设保障

  文化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是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相继确定了建设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从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切实提高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出发,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坚持“五个纳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目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六个加快”战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文化系统实地调研考察,协调解决问题。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县两级政府每年为民实事项目中,均安排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实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进一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等政策文件。上述这些措施,有力推动和保障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完善投入机制。我市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断创新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是对公益场馆单位实行经费财政全额供给。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项经费都纳入市财政预算安排。二是落实公共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具体包括: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专项经费、“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专项经费、高雅艺术演出补贴专项经费、“天然舞台”专项经费。三是安排重大文化活动专项经费,如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国越剧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等。

  3、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机制。各县(市)区都明确了乡镇(街道)文化站长享受中层待遇,配备了专职文化站长和文化员,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村落、社区文化员队伍,每个行政村、社区都明确了一名人员作为文化员。建立起了市、县、镇三级培训辅导机制,市文化部门从2006起每年对乡镇(街道)文化站长和村落文化员、社区文化员骨干进行全员免费培训,对稳定基层文化队伍,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以“就近、就便”为原则,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近几年来,我市以“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为理念,以“就近、就便”为原则,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构筑“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不断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三江文化长廊”璀璨生辉。我市累计投入近50亿元,沿市区内的三条江河,建设了一条约四公里长的“三江文化长廊”,建成了一批满足区域群众文化需求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书城等标志性文化设施镶嵌在三江六岸,为宁波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2、基层文化设施星罗棋布。全市11个县(市、区)都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其中一级文化馆9个、一级图书馆8个。乡镇(街道)实现了综合文化站达标全覆盖,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站均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在全省名列前茅。9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村落文化宫近2000个,约占行政村总数的75%,其中市级村落文化宫978个;社区文化宫310个,约占社区总数的72%,其中市级社区文化宫250个。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效明显,6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了图书馆总分馆,到2012年底,将实现乡镇(街道)总分馆建设全覆盖。同时,结合总分馆建设全面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从2011年开始加快建设一批规范化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用三年时间实现乡镇(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全部配备了流动图书车。

  3、公共文化设施运行良好。依托日臻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单位转变机制,增强活力,加强管理,改善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市立足于改善文化民生,率先在全国探索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截至2011年底,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和综合博物馆均实现了“零门槛”开放,深受群众欢迎和社会各界好评,仅宁波博物馆开馆三年来每年参观人数均在百万人次以上,市文化馆免费开放经验被文化部、财政部在全国推广。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已成为政府的重要民生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稿源: 2012-09-18 16:07:05

  市文广新闻出版局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标要求。宁波是国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较早的城市。多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文化民生作为社会民生的重要内涵,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着力在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等方面下功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据统计,多年来我市群众对本地文化生活满意度均在85%以上,公共文化服务各项指标位居同类城市前列。2011年,鄞州区被授予全国首批、浙江省唯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慈溪市被授予浙江省首批9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单位之一,11个县市区中已建成“浙江省文化先进县”9个,其中6个为“全国文化先进县”。

  一、以“民生、统筹”为导向,强化公共文化建设保障

  文化是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幸福指数的重要衡量尺度,是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历届市委、市政府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相继确定了建设文化大市和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从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切实提高全民整体文化素质出发,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进一步加大了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1、坚持“五个纳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目标,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纳入“六个加快”战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文化系统实地调研考察,协调解决问题。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市、县两级政府每年为民实事项目中,均安排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实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进一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决定》等政策文件。上述这些措施,有力推动和保障了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2、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完善投入机制。我市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不断创新经费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是对公益场馆单位实行经费财政全额供给。市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各项经费都纳入市财政预算安排。二是落实公共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具体包括:基层文化阵地建设专项经费、“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专项经费、高雅艺术演出补贴专项经费、“天然舞台”专项经费。三是安排重大文化活动专项经费,如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国越剧艺术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等。

  3、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机制。各县(市)区都明确了乡镇(街道)文化站长享受中层待遇,配备了专职文化站长和文化员,逐步建立起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村落、社区文化员队伍,每个行政村、社区都明确了一名人员作为文化员。建立起了市、县、镇三级培训辅导机制,市文化部门从2006起每年对乡镇(街道)文化站长和村落文化员、社区文化员骨干进行全员免费培训,对稳定基层文化队伍,增强他们的角色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以“就近、就便”为原则,优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实现和文化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近几年来,我市以“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为理念,以“就近、就便”为原则,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构筑“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不断建设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三江文化长廊”璀璨生辉。我市累计投入近50亿元,沿市区内的三条江河,建设了一条约四公里长的“三江文化长廊”,建成了一批满足区域群众文化需求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宁波大剧院、宁波音乐厅、宁波美术馆、宁波博物馆、宁波书城等标志性文化设施镶嵌在三江六岸,为宁波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色彩。

  2、基层文化设施星罗棋布。全市11个县(市、区)都建有文化馆、图书馆,其中一级文化馆9个、一级图书馆8个。乡镇(街道)实现了综合文化站达标全覆盖,总面积30多万平方米,站均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在全省名列前茅。95%以上的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建成村落文化宫近2000个,约占行政村总数的75%,其中市级村落文化宫978个;社区文化宫310个,约占社区总数的72%,其中市级社区文化宫250个。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全市“农家书屋”建设实现全覆盖,以县级公共图书馆为总馆、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成效明显,6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成了图书馆总分馆,到2012年底,将实现乡镇(街道)总分馆建设全覆盖。同时,结合总分馆建设全面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从2011年开始加快建设一批规范化的公共电子阅览室,用三年时间实现乡镇(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全部配备了流动图书车。

  3、公共文化设施运行良好。依托日臻完善的公共文化设施,各级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单位转变机制,增强活力,加强管理,改善服务,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市立足于改善文化民生,率先在全国探索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截至2011年底,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和综合博物馆均实现了“零门槛”开放,深受群众欢迎和社会各界好评,仅宁波博物馆开馆三年来每年参观人数均在百万人次以上,市文化馆免费开放经验被文化部、财政部在全国推广。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已成为政府的重要民生项目和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