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宁波新闻发布  >  视频直播
2012年防汛防台工作新闻发布
稿源:   2012-07-24 10:56:19报料热线:81850000

  背景资料:近年我市防汛防台主要工作及成效

  宁波东临东海,地处中纬度丘陵地带,西四明山脉巍峨险峻,东濒海平原地势平缓。境内水系主要有甬江和独流入海的小流域。甬江干流分为奉化江、姚江和甬江河段,市区地处奉化江、余姚江来水和甬江潮水交汇处,是甬江流域的洪水走廊。独流入海小流域主要分布在象山港、三门湾沿海,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

  宁波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境内河流众多,平原河网密布,山溪源短流急,各类河长约11000公里,海岸线长1500余公里,海岸和河口处东海强潮区。四明山区是省内著名的暴雨区之一。

  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气象条件,决定了我市是一个台风、暴雨、高潮、干旱交错,多灾并发的地区。每年的7月15日到10月15日,是我市易受台风影响引发以台汛为主要汛情的主汛期。据统计,建国以来共有160多个台风影响我市,平均每年2-3个,累计造成经济损失超200亿元,死亡4000余人。

  近年来,我市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防,大力开展防汛抗灾综合能力建设,逐步构建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的现代化防汛体系,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十一五”以来,我市年洪涝旱灾害损失占同期GDP比重均控制在0.6%左右,处在全省最低水平。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组织制度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台工作责任制体系,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对本地区或本单位的防汛工作负总责;市、县(市)区两级建立了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的防台救灾工作机制,负责组织、指挥、协调辖区内的防台救灾工作;编制完善了各类防汛防台预案,目前全市共有各类预案2000余份;建立了以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为主体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应急抢险救灾队,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抢险救灾队伍565支18620人;初步建立了“组织健全、责任落实、预案实用、设施完备、预警迅速、转移安全、救援有效、保障有力”的基层防汛体系。

  二是工程防御体系逐渐完善。“十一五”至今,我市累计投入近300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建有各类水库410座,并对其中的276座病险水库以及近千座山塘实施除险加固;已经建成沿海标准海塘517公里,占海塘总长度的85%,其中十一五期间对165公里标准海塘进行了维修加固;全市建成百年一遇城市堤防170公里,建成了甬新河等一批骨干流域排涝工程,众多穿村过镇小流域得到了标准化治理,平原河网得到了大规模的疏浚与治理。与此同时,全市建有沿海渔港62个,避风锚地57处(其中主要锚地18处),建立避灾场所1124处,可容纳灾民30.2万人。这些工程措施在御潮、拦洪、调蓄、排涝、避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有效避免了大规模人员伤亡发生。

  三是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着力打造全面快捷的防灾监测预警网络,取得阶段性成效。气象部门建成了中尺度灾害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和134个中尺度自动站使我市的灾害天气预测预报迈上新台阶;水利部门建成了水雨情自动测报预警系统,自动遥测站点达433个,基本覆盖大中小型水库、主要河道以及重要小流域,并拥有大中型水库、重要水闸、重点河段及重要防汛部位等远程可视监控点200多个,可将预警信息发送到县、到镇、到村、到人;海洋与渔业部门开展了渔港、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对海上渔船全监控;国土资源部门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部位实现了专业仪器自动监测全覆盖。其他有关部门也积极推进各类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传递防灾抗灾信息。同时,建立完善人工巡查、人工预警机制,形成了全方位、网格化、高效率的防台救灾监测预警体系。

  四是防汛工作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天、空、地一体,数字、图像与视频等多种形式的防汛信息采集传输网;构建了市-县-乡-村多级模式的监测预警和视频会商网;构建了覆盖全市的防汛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骨干网;建立了各级防汛防旱综合数据库,积极推进了水情分析应用、洪水预报调度和防汛业务管理等三大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基本建立了以“数字化、自动化、实时化、智能化”为特征,“三网、一库、三大应用系统”为格局的现代防汛指挥技术系统,在防汛测、报、防、抗、救、援等方面发挥了愈来愈显著的作用,成为政府及时应对、科学调度、高效指挥的有力保障。

首页  上一页  [1]  [2]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

2012年防汛防台工作新闻发布

稿源: 2012-07-24 10:56:19

  背景资料:近年我市防汛防台主要工作及成效

  宁波东临东海,地处中纬度丘陵地带,西四明山脉巍峨险峻,东濒海平原地势平缓。境内水系主要有甬江和独流入海的小流域。甬江干流分为奉化江、姚江和甬江河段,市区地处奉化江、余姚江来水和甬江潮水交汇处,是甬江流域的洪水走廊。独流入海小流域主要分布在象山港、三门湾沿海,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

  宁波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境内河流众多,平原河网密布,山溪源短流急,各类河长约11000公里,海岸线长1500余公里,海岸和河口处东海强潮区。四明山区是省内著名的暴雨区之一。

  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气象条件,决定了我市是一个台风、暴雨、高潮、干旱交错,多灾并发的地区。每年的7月15日到10月15日,是我市易受台风影响引发以台汛为主要汛情的主汛期。据统计,建国以来共有160多个台风影响我市,平均每年2-3个,累计造成经济损失超200亿元,死亡4000余人。

  近年来,我市围绕“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防,大力开展防汛抗灾综合能力建设,逐步构建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重的现代化防汛体系,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十一五”以来,我市年洪涝旱灾害损失占同期GDP比重均控制在0.6%左右,处在全省最低水平。主要做了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组织制度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建立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以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台工作责任制体系,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对本地区或本单位的防汛工作负总责;市、县(市)区两级建立了统一指挥、部门联动的防台救灾工作机制,负责组织、指挥、协调辖区内的防台救灾工作;编制完善了各类防汛防台预案,目前全市共有各类预案2000余份;建立了以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民兵预备役为主体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三级应急抢险救灾队,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抢险救灾队伍565支18620人;初步建立了“组织健全、责任落实、预案实用、设施完备、预警迅速、转移安全、救援有效、保障有力”的基层防汛体系。

  二是工程防御体系逐渐完善。“十一五”至今,我市累计投入近300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建有各类水库410座,并对其中的276座病险水库以及近千座山塘实施除险加固;已经建成沿海标准海塘517公里,占海塘总长度的85%,其中十一五期间对165公里标准海塘进行了维修加固;全市建成百年一遇城市堤防170公里,建成了甬新河等一批骨干流域排涝工程,众多穿村过镇小流域得到了标准化治理,平原河网得到了大规模的疏浚与治理。与此同时,全市建有沿海渔港62个,避风锚地57处(其中主要锚地18处),建立避灾场所1124处,可容纳灾民30.2万人。这些工程措施在御潮、拦洪、调蓄、排涝、避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极大提高了防灾减灾能力,有效避免了大规模人员伤亡发生。

  三是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建成。近年来,我市加大投入,着力打造全面快捷的防灾监测预警网络,取得阶段性成效。气象部门建成了中尺度灾害天气监测预报系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和134个中尺度自动站使我市的灾害天气预测预报迈上新台阶;水利部门建成了水雨情自动测报预警系统,自动遥测站点达433个,基本覆盖大中小型水库、主要河道以及重要小流域,并拥有大中型水库、重要水闸、重点河段及重要防汛部位等远程可视监控点200多个,可将预警信息发送到县、到镇、到村、到人;海洋与渔业部门开展了渔港、渔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实现对海上渔船全监控;国土资源部门对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重点部位实现了专业仪器自动监测全覆盖。其他有关部门也积极推进各类自动监测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工具传递防灾抗灾信息。同时,建立完善人工巡查、人工预警机制,形成了全方位、网格化、高效率的防台救灾监测预警体系。

  四是防汛工作信息化程度大幅提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天、空、地一体,数字、图像与视频等多种形式的防汛信息采集传输网;构建了市-县-乡-村多级模式的监测预警和视频会商网;构建了覆盖全市的防汛通信与计算机网络骨干网;建立了各级防汛防旱综合数据库,积极推进了水情分析应用、洪水预报调度和防汛业务管理等三大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基本建立了以“数字化、自动化、实时化、智能化”为特征,“三网、一库、三大应用系统”为格局的现代防汛指挥技术系统,在防汛测、报、防、抗、救、援等方面发挥了愈来愈显著的作用,成为政府及时应对、科学调度、高效指挥的有力保障。

首页  上一页  [1]  [2] 

纠错:171964650@qq.com 编辑: 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