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东抗日根据地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
卞银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严峻的抗战形势,二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对此作出的战略部署,三是浙东各级党组织奠定的群众基础,四是四明山区有利于创建敌后根据地的地理优势。
1.严峻的抗战形势。1940年底开始到1941年初,日本为加紧进行“南进”的军事准备,不断加强对中国东南沿海的封锁。1941年4月,日军发动了浙东战役,虽然中国军队中的爱国将士作了英勇抵抗,但未能抵挡住日军的进攻。杭州湾以南、杭甬线两侧绍兴、诸暨、镇海、宁波、慈溪、余姚等地纵横四百里的宁绍地区沦为敌占区,抗战形势格外严峻。
2.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皖南事变”后,1941年2月1日,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就对新四军在华中作战的战略部署作了新的安排,明确指出: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三个基本战略地区,即鄂豫陕边区、江南根据地(包括苏南、皖南、浙东及闽浙赣边)、苏鲁战区。并指出“关于浙东方面,即沪杭甬三角地区,我们力量素来薄弱,总指挥部应增辟这一战略基地,经过上海党在该区域创立游击根据地(以松江等处原有少数武装作基础),中原局应注意指导上海党”。
3.浙东各级抗日武装和当地群众基础。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共在浙东地区大力恢复发展党组织的同时,就开始着手布置武装抗日。1939年7月,定海县第一支抗日武装——“吴榭乡抗日自卫队”成立。1941年6月后,又陆续组建了镇海“王贺乡巡夜队”、慈溪“慈东游击队”(后合并为“江南独立中队”)、余姚“四明游击指挥部独立大队”、鄞县“宁波自卫总队第二支队警卫分队”(也称“林一新大队”)、镇海“龙山自卫队”以及绍兴“皋北自卫队”、“浙东游击大队”等地方抗日武装。浙东党组织在宁绍地区沦陷后不久创建的抗日游击队及其初步开展的抗日游击活动,艰难曲折,为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创造了重要条件。
4.四明山独特的地理优势。四明山区森林茂密,层峦叠嶂,适合隐蔽游击战争,具有创建敌后根据地的天然优势。
问:发言人刚才讲到纪念活动的重大意义时,有一条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继续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言人能不能介绍一些浙东区党委当时放手发动群众,紧紧依靠人民人民群众从而不断壮大的历史过程,再介绍下当时军民一心鱼水情深的情况。
卞银江:在创建敌后根据地的艰苦斗争岁月里,根据地各阶层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不顾战争带来的艰难困苦,响应党的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加紧生产,奋力支援前线,表现了空前高涨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这里给大家讲个浙东区党委书记谭启龙的小故事。
1945年9月底,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当时,谭启龙的二儿子谭大凯只有半岁,正由梁弄当地一位农村妇女翁大花养着,翁大花自己还有个比谭大凯大几个月的亲生儿子裘明星。新四军要北撤了,如果将当时在浙东地区很有名气的谭政委的儿子留下,反动派很难放过他。翁大花毅然决定把亲生儿子留给家人,自己带着谭大凯跟随部队北撤。不幸的是翁大花于1947年牺牲在沂蒙山区。解放后,在浙江任职的谭启龙带着儿子谭大凯来四明山认亲,要自己的两个儿子谭大凯和谭大骏永远记住四明山妈妈的养育之恩,永远记住四明山下还有这么一个亲兄弟。
谭启龙离休后曾多次来到余姚,看望老战友,参观革命旧址,由此萌生了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四明山上的想法。根据谭启龙的遗愿,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四明山革命先辈碑林,他的墓地和浙东纵队司令员何克希并排,这两位昔日的战友、同事,在百年之后,又重新走到了一起。
编辑: 赖小惠纠错:171964650@qq.com